「校園午餐驗出瘦肉精、四環素類動物用藥」、「市售鮮乳6成含違法用藥」、「雞蛋殘留抗生素、驅蟲藥」……,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在報章雜誌、電視新聞看到類似的報導,挑動你我的神經,引起眾人的恐慌。人們恐慌的是:我們以為餐桌上有益健康的食物,實際上是不是殘留了不少毒素危害人體的健康?我們為了營養,食用這些食物的同時,到底吃進了多少有毒的物質?吃下肚的這些有毒物質又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
為何動物需要使用藥物呢?
其實,大自然中本來就存在許多病菌、病毒、寄生蟲,人類會被其感染而生病,動物一樣也會。人類生病了就需要用藥治療,動物也是。因此,在養殖動物的過程中使用疫苗、抗生素、解熱鎮痛藥物、驅蟲劑、生長促進劑等來預防或治療疾病,並促進動物生長,是很正常的。動物用藥並非罪過,乃是有其必要性,有健康的動物才能生產健康的禽畜水產品供人類食用。
動物用藥對人類的風險
但是,藥物都有副作用。動物使用藥物,暴露在藥物毒性風險中,例如:解熱鎮痛類藥物具肝毒性,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會造成動物的腎臟細胞壞死,奎諾銅類抗生素會造成幼小動物的關節損傷。動物使用藥物後,在其體內或生產品(如:奶、蛋)可發現藥物或藥物的代謝物殘留。人類食用這些動物或其生產品時,就暴露在藥物毒性的風險中,例如:食用殘留青黴素類抗生素的禽畜產品可能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造成過敏,反應強烈的時候甚至會造成休克。雖然人生病也會用藥,也會暴露在藥物毒性風險中,但是沒有人希望在大啖美味牛排時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中。
合適的用藥可以治療疾病;不合適的用藥,則會對動物、人類和環境造成傷害。過去,畜牧業者會在動物飼料中添加與萬古黴素化學構造類似的阿伏黴素作為生長促進劑,造成動物體內的腸球菌產生抗藥性,因其抗藥性可能會轉移到人類身上,因此許多國家如歐盟、日本目前已經禁止畜牧業者在飼料中添加阿伏黴素。所以動物抗菌藥物的使用必須好好管制,不僅要確保動物安全也要確保人類健康。尤其對於已產生抗藥性的細菌,在使用抗生素時更要小心,千萬不能被濫用。
動物使用藥物是不可避免的,但因動物用藥是會殘留的,因此風險是存在,為確保人類食用安全,目前各國對於動物藥品的使用及殘留標準都有一定的規範。在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針對動物藥品的用法、劑量、用途、停藥期、使用注意事項等都有明文規定。農民按照規定來使用動物用藥,採集動物產品進入市場,是可以避免藥物殘留的。而食品藥物管理署也針對各種禽、畜、水產品殘餘的農藥、抗生素、賀爾蒙、瘦肉精……等等,制定每人每日容許攝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是每人每日暴露這些藥物對健康沒有傷害的無毒性劑量,可避免人們因為食用殘存藥性的食物造成人體的傷害。所以當聽到媒體報導有檢出時,民眾不必過度恐慌,有檢出不等於有危害,即使有可能會產生傷害,但風險是低的,還需參考所檢出劑量之高低。
動物的健康就是人類的健康
動物的健康就是人類的健康!動物用藥在使用的過程中,殘留藥物的藥性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會改變人體內微生物的菌落,抗生素的濫用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而危害到人類的健康,因此動物的用藥必須要高度管理。食品安全的責任在於食品製造商、原料提供者及政府,前兩者生產製造符合安全規範的產品,後者監督稽核,各自善盡本分,才能讓民眾在享用美食時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毒物學學會秘書長/腎臟科主治醫師 姜至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