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C型肝炎為現今全世界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估計約有一億七千萬之慢性帶原者。臺灣地區約有2~4%的人口,也就是說約有60萬人感染到C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的散播是透過體液或血液傳播,平均的潛伏期約7到8週,急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人約60-85%會變慢性,慢性感染的病人約10-15%在20年內會發生肝硬化,而這些肝硬化的病人則有發生肝細胞癌的危險。C型肝炎臨床上的表現和B型肝炎極為相似(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但是倦怠感、嘔吐及其他全身性的症狀較不明顯。
C型肝炎目前治療方式
目前臨床上治療C型肝炎以長效型干擾素α合併雷巴威林治療24-48週,約有50-60%的病患可以達成持續性病毒反應(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R),為慢性C型肝炎之標準治療。近年來以第一代直接抗病毒口服藥(direct acting antivirals, DAAs)合併長效型干擾素α及雷巴威林,針對慢性C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第一型未曾治療或是之前治療失敗的患者,可讓持續性病毒反應提升至70%以上。接下來以第二代直接抗病毒口服藥為主的抗病毒治療,更可達到80-90%的持續性病毒反應。
C型肝炎的預防
C型肝炎主要是藉由體液及血液傳染,因此要避免接觸傳染途徑,才能避免感染C型肝炎,譬如不必要的打針、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以及重複使用同一針頭做針灸,穿耳洞、刺青等。至於如何得知有沒有感染?一般都是定期抽血檢測肝功能合併C型肝炎抗體做為第一線之篩檢,再以高敏感度之C型肝炎病毒檢測確認是否為C型肝炎帶原者。另外,C型肝炎並非由飲食傳染,所以不用擔心會經由碗筷接觸傳染,但是維持良好的餐桌飲食習慣,可以減少許多疾病傳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