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常說的暈車、暈機、暈船等,可以統稱為「動暈症(motion sickness)」。動暈症是由於與平衡相關的內耳前庭、視覺以及本體感覺三大系統對於目前的狀態產生不一致的訊息而造成的結果,常會造成腸胃不適、暈眩、冒冷汗或是噁心嘔吐等不舒服的症狀。動暈症在任何人身上均可能發生,尤其好發於2至12歲的孩童、孕婦及患有偏頭痛的人。
動暈症可以藉由一些非藥物的作法而達到預防的效果,例如增加空氣的流通、保持身體姿勢的穩定、減少在車上閱讀書報以及避免食用氣味濃厚的食物等等。而藥物主要是以預防為主,旅行前可諮詢醫師或藥師選擇最適合的暈車藥物,最常見的藥物分為以下三類:
- Anticholinergic agents(副交感神經阻斷劑):
最常見的藥物為東莨菪鹼(scopolamine),有口服及貼片兩種,口服的可於行前30至60分鐘使用,而貼片則須於出發前4至6小時使用,藥效也較為長久。常見副作用為口乾、鎮靜、視覺模糊、排尿困難與便秘等,老年人使用要特別注意,而患有狹角性青光眼、重症肌無力的病人以及12歲以下的孩童應避免使用。
- Antihistamine agents(抗組織胺):
抗組織胺藥物分為兩代,用來治療或預防動暈症的為具有副交感神經阻斷作用的第一代藥物,例如dimenhydrinate, diphenhydramine, chlorpheniramine, meclizine, cyclizine等,也是於行前30至60分鐘使用,在旅行期間可視情況每4至6小時服用一次。抗組織胺容易引起嗜睡,因此服用後應避免操縱危險器具、開車等需專注力的工作,而其他常見副作用也包括口乾、視線模糊、排尿困難等。
- Antidopaminergics(抗多巴胺):
前面兩種藥物主要是於出發前服用,用於預防。但抗多巴胺藥物除了預防之外,也可於症狀治療。常見成分為promethazine,但因為可能會有呼吸抑制的作用,因此不建議使用於未滿兩歲的小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