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思考模式,則是希望醫療機構走出建築物,進入社區,瞭解鄉親的生活,從日常生活中,改善其生活習慣,期望能從疾病的治療者,進化成健康的照護者,如同家人般,互相扶持。如此,對鄉親來說,不僅是有專業人士的兒孫輩隨侍在側,更能提升生活品質,說白了,就是活得更好!
當然,新思維,制度未必能跟得上。本院參加「論人計酬」試辦計畫,雖說基本精神是進一步的,但架構尚未完全,就是在荊棘中要開出一條新的道路。如同本院黃勝堅院長所說,現在健保很有可能破產,受傷害的將是全臺灣。所以我們要試者找一條出路,或者說一條生路,關於健保制度的,也是關於臺灣未來的。這條路我們是第一個走的,沒有人能給我們答案,我們只能靠自己闖出去。
從一般醫院藥局換到臺大醫院金山分院工作,最大的感受,是這裡的鄉親都很純樸、很善良,就像自家的長輩。喜歡時會直接稱讚,討厭時也會率直批評。一般來說,藥師就是收受處方、評估處方、調劑並說明藥品用法。不過,對自家的長輩,會不會想多做一些?
黃院長希望大家能走入社區,也率領大家走入群眾。在院內,希望能更親民、更多些笑容給鄉親;對外,則提供健康小站,還有遠距血壓監測等服務,期望能對鄉親多些照顧。
那麼,藥師的服務就不可能只限縮於藥局內了。走入社區,已是既定目標,該如何做?就成了新的課題。
眾所周知,北海岸人口外移嚴重,在地人口結構以老年人為多數,和一般都市人口結構有所區隔。要走入這樣的社區,除了專業技能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人能信任?所以院方要求,走出去時,都要穿著志工背心。現在,那件背心,其實也累積了公信力,在院外時,穿著背心,其實就像工作時著白袍配執照一樣,已經獲得當地民眾的認可了。
在社區服務中,較特別的業務是居家訪視。從和鄉親敲定時間,到排定行程出訪,都是新鮮的事。到了鄉親家中,從觀察住家環境、家庭成員,到談話了解生活作息及用藥情況,都像是一場場的口試。被訪視者平日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用藥的順從性如何?活動力怎樣?當場能回答哪些問題?回來後要不要請其他科室同仁(如復健組等)再次前往?每次都提醒著我們,是否可以再多做一些?
還有健康小站,也是很有趣的經驗。到了當地,里長或許廣播、或許直接叫人,我們就在現場等待;等人來了,開始量身高、體重、血壓、脈博,談一下天,看看最近天氣變冷會不會造成不方便?每次到定位,然後,開始打招呼,感覺就像過年時回南部老家,左鄰右舍見到面都會說上幾句。在談話同時,慢慢引導用藥順從性,並告知忘記服藥時的處理方法;其實,倒像是回家陪長輩談天。在都市中,已經很少有這種互動與感動!
對藥師而言,還有一項服務不能不提到的,就是多重用藥。被訪視者往往遊走多家醫療院所,哪裡有名醫就哪裡去。但是,所有醫療服務都必須回歸到個人身上。所以,做的檢驗會不會重複(以致多挨好幾針)?藥品有無重複或配合禁忌?在這期間是否有任何副作用?有好幾次,現場看完後,回來還得一直查資料,為的就是希望能讓民眾更安心。
其實對我個人而言,走出藥局,直接面對民眾,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因為,那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單純的處方或檢驗數據。人們用生命演繹人生,自然會讓自己對於社會責任有更進一步的體認,而且,責無旁貸!
不過在服務與付出的同時,很多時候,其實大家是玩在一塊的。像不久前馬藥師提議,聖誕節快到了,要不要一起去病房傳福音?結果還真有同事響應!甚至到了病房,還有同仁臨時加入。唱著聖歌,病患也感受到了愉悅的心情,這些其實不是書本上寫得出來的。
雖然有些事情,未必能被健保認同,無法獲得給付,看起來是做白工。然而,同仁的努力其實鄉親都看得見,在長期耕耘之下,民眾也較能認同健康照護的概念。出了醫院,三不五時就有人來打招呼,開始願意說說自己的事。看到有人能因我們的幫助,提高生活品質,過得比較快活,就是最大的肯定。
凡含淚撒種的,必能歡笑收割。雖然現在的努力未必會被制度肯定,但至少能為鄉親打拼,為健保永續而努力,這樣,也就值得了。
![]() |
![]() |
卓文彬藥師與公衛學生一起至民眾家中做多重用藥病人訪視 | 卓文彬藥師與公衛學生一起與訪視民眾及家屬合影 |
![]() |
![]() |
卓文彬藥師與公衛學生一起至民眾家中做多重用藥病人訪視 | 朝天宮健康小站:卓文彬藥師幫民眾測量血壓,為健康把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