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新生兒中,約有5%~10%的睪丸,出生時並未在陰囊內,但多數會在數週至數月內降至陰囊內。約有2%的小孩會持續在高位,即為「隱睪症」。早產兒發生隱睪症的機率更高,約為20%~30%;而體重極低(低於1,000公克)的早產兒,則幾乎都有隱睪症。
出生時睪丸未降的小孩,睪丸在出生後仍有下降的機會,滿1歲的小孩,隱睪症的機會降至1%,右側發生率占55%,左側發生率占30%,兩側都發生的比率則占10%~20%。
隱睪症的診斷主要依賴觀察及觸診。未下降的睪丸大多停留在腹股溝的位置。除了觸診外,還可輔以超音波、核磁共振攝影找尋睪丸的位置。即使所有的檢查都找不到睪丸,仍可能有睪丸的存在,只因位置太高、太深,或因萎縮而未檢查出來,這種情況下,為避免睪丸癌化,仍建議開刀確認。
隱睪症的病童建議的開刀年紀在滿1歲後,2歲以前。出生就發現有隱睪症的小孩,尤其是中低位隱睪症患者,在1歲前,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機會,睪丸可下降歸位。但2歲以後幾乎沒有下降的可能。隱睪症在觀察期間,應定期追蹤檢查,必要時輔以超音波檢查睪丸大小及位置,如果睪丸有任何萎縮的跡象,需要提前開刀治療。
隱睪症若未接受手術治療,男性荷爾蒙可能會較少,精子的成熟度與活動力也會較差,長大後不孕的機率將大增。即使是單側隱睪症,另一側正常的睪丸,也可能會因為自體免疫或其他原因的影響,發育較差,不孕的機會也可能增高。單側隱睪症即使不影響荷爾蒙分泌量及生育能力,但睪丸在體內攝氏37度的溫度下,癌症病變的機會是正常人的40倍以上。此外隱睪症小孩中,有些陰囊發育差、陰囊太小、太平、外觀不正常,長大後也會影響心理,所以都應該積極治療。
以下是一些門診時爸爸媽媽常問的問題:
Q1 |
我的寶寶2個月大有隱睪症,需要開刀嗎? |
答: |
如果未下降的睪丸在腹股溝有摸到並且大小正常的話,可以追蹤到1歲,滿1歲睪丸還沒降至陰囊就要開刀。若未下降的睪丸有摸到但是有縮小的跡象,可能需要提早開刀。若未下降的睪丸摸不到,就先要安排超音波或其他影像檢查確定睪丸位置及大小。 |
|
|
Q2. |
我的小孩7歲,學校檢查說他有隱睪症,怎麼辦? |
答: |
隱睪症大多出生就可以診斷,醫生就會告知。如果出生時說正常,就學時才說是隱睪症的,大多不是真正的「隱睪症」,而是另一種情況,叫「伸縮性睪丸」或「回縮性睪丸」。通常伸縮性睪丸是提睪肌反射太強,將睪丸拉到較高的位置,以至於陰囊摸不到睪丸,才被誤診為隱睪症。大部分的伸縮性睪丸是不必開刀的。 |
|
|
Q3 |
我的小孩一邊有隱睪症,開完刀以後,將來會不孕嗎? |
答: |
不開刀發生不孕症的機會較大,有開刀可以降低不孕的機會,但還是會比正常的(無隱睪症)機會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