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專題報導
*
什麼是特殊需求者牙科
牙體復形美容牙科治療新趨勢
*
外用類固醇藥品介紹
     
 
前期專題報導
 
 
     

 

 

 

 

 

 

 

:::

外用類固醇藥品介紹
內容下載 :
 

外用類固醇藥物於皮膚的作用

  1. 血管收縮作用:造成真皮上層的微血管收縮,減少紅斑形成。
  2. 抗增生作用:暫時干擾表皮纖維母細胞的合成和有絲分裂,抑制表皮層的增生。可治療乾癬或苔蘚化的皮膚。
  3. 免疫抑制作用:減少皮膚肥大細胞的數量,抑制嗜中性白血球的趨化作用及降低皮膚的巨噬細胞數量,影響細胞激素作用。可以用來治療過敏性或接觸性皮膚炎及扁平苔蘚等皮膚疾病。相對來說,免疫抑制也會造成感染擴散。因此細菌、黴菌、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建議直接使用類固醇以免感染惡化。
  4. 抗發炎作用:藉由抑制環氧合酶和磷脂水解酶,減低前列腺素的產生。因此可改善多數皮膚炎及皮膚過敏現象。

外用類固醇藥物強度分級
根據美國Stoughton-Cornell分類系統,把類固醇依照血管收縮程度分成七級,依本院備有品項為例,整理如下表。第一級最強,第七級最弱。即使是相同成分,依照不同濃度或劑型也可能會有不同等級。

影響外用類固醇藥物療效因素

  1. 角質層的厚度與濕度:
    在足夠濕潤的皮膚上,外用類固醇的穿透及吸收效果最佳。在發炎及脫屑的皮膚吸收能力比正常皮膚還強,在嬰兒的吸收也較成人為多。此外,外用類固醇藥物在身體表皮較薄部位的穿透力比較厚部位為高,因此依據身體解剖學部位吸收率比較可整理成下表。
    身體部位 經身體吸收的百分比
    腳掌 0.14 %
    手掌 0.83 %
    前臂 1.0 %
    頭皮 3.5 %
    前額 6.0 %
    下顎 13 %
    生殖器 42 %

  2. 藥物劑型選用:
    外用藥物的劑型最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粉末、脂質、液體。
    粉末可吸溼、減少摩擦,並可覆蓋大部位面積。脂質則可潤膚,且因密封效果佳,可增加藥物穿透力。液體則具揮發性,使皮膚有冷卻舒緩的感覺,並幫助滲出液乾燥。藉由這三種物質組合而成不同劑型,可依照不同的部位以及需求來選用,如下表:


  3. 耐受性
    皮膚對類固醇的反應,在長期擦拭下產生耐受性。此時可延長擦藥的間隔時間或轉換使用他種外用類固醇來緩和此現象。
外用類固醇藥品使用於特殊族群
  1. 12歲以下幼童:
    通常建議使用較弱效類固醇(第四至七級),並使用短期療程。除非是一些較嚴重的皮膚炎(如乾癬、嚴重異位性皮膚炎),則會使用一到兩週的強效(一至二級)類固醇。

    為了減低副作用,強效類固醇避免使用於臉上或較薄的皮膚處。若有使用強效類固醇的必要,建議一天使用1次,並不超過兩週療程。

  2. 孕婦或哺乳婦女:
    在2013年發表的皮膚科期刊指出,懷孕期間使用超過300克超強效(第一級)及強效(第二級)類固醇的婦女,有較高的低出生體重嬰兒的風險。因此懷孕期間須在醫師的建議下才使用外用類固醇,且應使用較弱效類固醇。若必須使用強效類固醇,則應少量使用並監控胎兒生長狀況。擦完藥膏記得要洗手,以免藥品殘留在手上造成過多吸收。

    目前並無文獻研究外用類固醇是否會分泌至乳汁,也沒有哺乳婦女的不良反應報告。建議在哺乳前,藥物避開乳頭處擦拭以免嬰兒食入。

外用類固醇藥品的副作用
外用類固醇藥物相對於口服或注射的類固醇較安全許多。然而在長期使用或使用強效類固醇仍有些副作用可能產生。

  1. 皮膚性:
    每天使用超強效和強效類固醇兩到三週可能產生皮膚萎縮、萎縮紋、微血管擴張的現象。在一些高吸收穿透力的地方可能會有皮膚萎縮的現象,立即停藥的話,可在數週到數月間復原。長期使用類固醇則可能有相關的痤瘡在臉上、胸部及背部產生,在停用外用類固醇藥物後也可漸漸改善。另外如紫斑症、色素沉澱改變、多毛症等也有可能發生。
  2. 全身性:
    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抑制,發生的比例很低,通常在長期使用超強效(第一級)類固醇病人身上發生。幼童較有可能因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而造成抑制生長。

參考文獻:

  1. Uptodate® (electronic version): General principles of dermatologic therapy and topical corticosteroid use. Available at: www.uptodate.com (cited:03/2014)
  2. 基層醫學. 類固醇抗發炎新知與皮膚疾病運用. 2007;22(1):22-27。
  3. 臺大醫院藥劑部網站
    Available at: https://140.112.125.99/phar/intranet/druginfo/index.asp (cited:03/2014)
  4. Chi C, Wang S, Mayon-White R, Wojnarowska F. Pregnancy Outcomes After Maternal Exposure to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A UK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JAMA Dermatol.2013;149(11):1274-1280. 

 


藥劑部藥師 陳思菱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