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類固醇藥物於皮膚的作用
- 血管收縮作用:造成真皮上層的微血管收縮,減少紅斑形成。
- 抗增生作用:暫時干擾表皮纖維母細胞的合成和有絲分裂,抑制表皮層的增生。可治療乾癬或苔蘚化的皮膚。
- 免疫抑制作用:減少皮膚肥大細胞的數量,抑制嗜中性白血球的趨化作用及降低皮膚的巨噬細胞數量,影響細胞激素作用。可以用來治療過敏性或接觸性皮膚炎及扁平苔蘚等皮膚疾病。相對來說,免疫抑制也會造成感染擴散。因此細菌、黴菌、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建議直接使用類固醇以免感染惡化。
- 抗發炎作用:藉由抑制環氧合酶和磷脂水解酶,減低前列腺素的產生。因此可改善多數皮膚炎及皮膚過敏現象。
根據美國Stoughton-Cornell分類系統,把類固醇依照血管收縮程度分成七級,依本院備有品項為例,整理如下表。第一級最強,第七級最弱。即使是相同成分,依照不同濃度或劑型也可能會有不同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