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special_1_1.jpg)
研究發現:透過藥物能確實改善症狀、注意力、記憶、執行功能與行為及認知衝動,提升其社交與學業表現,增進神經認知與腦部功能;額葉紋狀體及額頂葉腦區活性與神經纖維連結的改變,與專注力、衝動控制、執行功能與視覺分析等認知功能缺損相關;神經認知功能與基因存在關聯性,未來有可能利用藥物基因學找到有效的治療方式;良好的家庭功能與親子關係、學校老師與同儕的支持,能改善ADHD患者成人期的社會功能障礙及生活品質。另外,研究團隊所發展的多種臨床診斷評估工具,可供華人患者族群的臨床研究使用,提高診斷正確性與治療效果評估。未來團隊將進一步藉由分析藥物基因學和腦部功能異常之間的關係,期能建立ADHD的病理生理機轉與有效的治療方式。
自閉症類群(簡稱自閉症,盛行率1%),為早發型的兒童神經精神發展疾患。患童會在一歲多開始出現核心特徵,包含社會互動和語言溝通障礙、明顯特定的興趣、與重複刻板的行為,長期影響其社會功能。由臺大醫院高淑芬醫師所領導的兒童精神研究團隊,建立起國際少有的自閉症家族(父母及手足)基因、臨床、環境、行為、神經心理及神經影像生理(部分個案)的龐大資料庫。同時翻譯編製中文版診斷(ADI-R、ADOS)及多種評估工具。透過正確的診斷,有助於對疾病的認識、父母的身心調適及早期療育,而這些研究基礎工具的建立與個案家族蒐集的紮根工作,將促進提升華人社會對自閉症的臨床評估及研究能力。
時至今日,自閉症病因仍待探索,尚無藥物可有效治療其核心症狀,亦缺乏適當的生物學診斷工具,為國際間公認最需突破的重點疾病之一。本團隊在基因學研究中,發現某些基因(例如:SLC25A12、DLGAP2、FOXP1、WNT2、EN2等)的變異,可能與自閉症有關;WNT2和EN2基因變異、染色體11q22.3之同型接合子的連續片段和自閉症的語言發展遲緩可能有關。基因套數變異分析也顯示,自閉症病因具高度複雜性,絕非單一基因所致。透過腦造影研究,發現語言神經網絡社交神經網絡結構性及功能性的異常,可能導致自閉症患童在語言、社交或語意處理上的缺損。自閉症的致病機轉與治療研究之路依然漫長,團隊將針對完成基因套數變異分析的患者,了解這些變異的來源,進行特殊基因體位點功能性及基因表現型分析,並持續進行神經心理、生理、影像學及基因學研究,以了解自閉症核心症狀(溝通社交困難,認知/偏執行為)的相對應腦區及其功能變異,深入探討自閉症的病理生理機轉,以期儘早發展早期診斷及有效預防治療方法,嘉惠自閉症患者。
相關研究論文請參閱: https://www.ntuh.gov.tw/PSY/physician/ShurFenGau/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