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因長期被污名化,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臺灣在2014年已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的真正成因至今仍未能確定,但主因為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dopamine)失調,源自於遺傳或體質,社會環境因素和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較少。思覺失調症患者多在壓力下發病,故生活壓力、心理創傷和個人適應力較弱等壓力可能是疾病的誘因。
思覺失調症有許多症狀,罹患相同疾病的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症狀,有些症狀可能會多次發生,有些症狀則是會持續存在,嚴重度也因病程有所不同。
症狀通常有下列幾種表現:
- 正性症狀:會出現妄想、幻覺、語無倫次、異常行為、自閉思想。
- 負性症狀:則是指缺少感情、表情淡漠、話少或無法說話、不想活動、對有趣的活動沒有愉悅感、社交退縮、動作緩慢、日常生活功能減退或無法自理。
- 認知功能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能力降低、難以作決定、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難表達感受。
- 情緒障礙:憂鬱、焦慮、絕望、失眠、激動、甚至有自殺念頭。
- 社交及工作困難:孤獨、社交疏離感、人際關係敏感、畏縮、與他人溝通有困難。
就像高血壓沒有辦法選擇得病與否,生病並沒有錯,更要積極治病而讓自己康復。讓疾病穩定,症狀改善,下列這幾點是重要的治療方向:
- 按時服藥:了解藥物作用與副作用。
- 定期就醫:與醫護人員建立緊密關係。
- 持續追蹤症狀。
- 需要時作個別或團體心理治療。
- 安排規律生活:定期運動、攝取均衡飲食。
- 復健計畫:對日常生活功能退化者,提供職業輔導、錢財管理。
家人對於病人的照顧及陪伴重點有下列幾項:
- 思覺失調症會慢性化,通常需要長期或終生治療。
- 家屬對病人溝通要簡單、明確、需要耐性。
- 不要與病人爭辯妄想內容。
- 適度地尊重病人其退縮人際需求,適度尊重獨處安靜時間。
- 生病不是病人的錯,勿因不良行為而對病人有不好的情緒。
- 藥物治療若同時有家人朋友陪伴支持,會是病人回復健康的重要條件。
- 家屬要注意病人是否有配合治療,如:是否有按時服藥或使用長效針劑。
- 家屬如果能早期發現病人的問題,及早介入處理,會讓病人有較大機會恢復正常生活。
- 病人若對藥物有明顯副作用,如身體不適或有突發狀況或症狀不穩、暴力、干擾行為出現,應立即就醫甚至到急診求治。
- 對藥物或疾病有任何疑問,應隨時向您的醫師詢問。
參考資料:
- 蕭淑貞、王純娟、劉玉雲、廖肇安、湯麗玉、劉嘉逸等(2006)‧精神科護理概念-基本改概念及臨床應用‧臺北:華杏。
- Margaret A., Niznikiewicz., Marek.K., Christoph.M., Ruth.C.(2013). Schizophrenia as a disorder of communication.Schizophrenia Research and Treatment,http://dx.doi.org/10.1153/2013/952034
- Dawn, V.,Larry, A. (2014). Negative Symptoms in Schizophrenia: An Update on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Psychiatric Times, 31(11),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