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功能,如果吞嚥功能出現問題,症狀輕微時造成我們失去享用美食的樂趣,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威脅維持生命的後遺症,如:營養不良或吸入性肺炎等。
正常吞嚥的生理流程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口腔準備期(oral preparatory phase)、口腔期(oral phase)、咽部期(pharyngeal phase)、食道期(esophageal phase)。口腔準備期中食物會被咀嚼形成食團,此時第5,7,9,12對腦神經發揮控制食物攪拌避免掉入氣道及產生食物味覺的功能,這時期如果有問題會產生像口腔不能閉合無法咀嚼產生食團等,造成進食樂趣的喪失。口腔期由第12對腦神經自主支配食團由口腔向後擠送過程,如果認知功能受損(如腦中風或巴金森氏症),這個階段產生問題會造成食物含在口中無法後吞。咽部期由腦幹吞嚥中樞掌控的非自主吞嚥反射所構成,藉由關閉氣管及鼻腔使食團安全進入食道,如果反射中樞或路徑產生問題(如腦幹中風或運動神經元病變)則會使食團進入錯誤的位置像鼻腔或氣道(嗆到),嚴重可能形成吸入性肺炎。食道期則是由食道本身蠕動將食團送入胃部,如果食道本身有病變(如組織病變或腫瘤)則會產生此階段的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的檢查包含有臨床的病史、理學檢查跟吞嚥反射檢查。影像學上則有錄影螢光吞嚥檢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吞嚥內視鏡檢查、壓力測定儀(Manometry)、超音波檢查(Ultrasound)等。在治療上,可藉由食物濃度與質地的改變、吞嚥姿勢的變化、特殊的吞嚥技巧與運動訓練,甚至藉由生物回饋儀與功能性電刺激等來改善吞嚥功能。
腦中風病人所遺留下的吞嚥障礙後遺症常見於吞嚥液態食物時,輕則造成劇烈咳嗽的不舒服,嚴重者則會因反覆的嗆到造成肺炎、感染等問題,而這樣的感受也會讓病人害怕喝水、進食,又形成了脫水、泌尿道感染等嚴重影響生命安全與生活品質的問題,如何有效解決吞嚥障礙病人因為無法安全進食、飲水等問題,增稠劑是一個好的協助工具!
增稠劑顧名思義即是將液體、流質等食物增加其稠度,可以讓液體食物形成食團後不容易散落,對於口腔準備期出現障礙的病人,可以避免液體食物快速經過口腔而直接造成嗆咳的情形,因此,對於吞嚥液體食物,如水、果汁等類食物容易嗆咳的人,添加增稠劑確實有好處!市面上常見的商業產品增稠劑包括有快凝寶、輕鬆吞、吞樂蜜或易凝素…等,可以加入各種冷、熱、鹹、甜流質食品,調製成合適的濃稠度,以方便進食及補充水分,並降低嗆咳的危險。而且,增稠劑藉由不同分量的添加,可調製成不同黏稠度像是花蜜狀、布丁狀等,適合吞嚥障礙者食用的黏稠狀食物,在協助吞嚥障礙病人進行吞嚥治療訓練時,是一項快速可製作的訓練材料之一。不同於商業產品的增稠劑則可藉由一般食材來製作,如麥粉、太白粉、洋菜粉等,但因於製作上需留意烹調、口味等狀況,各種天然食材加熱後的濃稠度不一,製作後的濃稠度無法再做調整,且於烹煮、調製過程需添加的分量也因病人狀況而異,可於提供吞嚥障礙病人飲食時,再稍多留意。
進食是維持人體熱量與活動所必需,享受美食是人生活樂趣與維持生活品質的過程,對於吞嚥障礙者的進食,藉由食材的調整、增稠劑的適當運用,有助於避免其發生吸入性肺炎、促進其維持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