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到醫院最怕的事就是抽血了,有時還要抽好幾針,好可怕啊,甚至有人會問,「我抽血的地方怎麼會腫起來,像烏青一樣」,「可不可以用細針或小針抽,我怕痛,拜託手輕一點」,「我手像被電電到,一直麻到手指,是怎麼了」,其實抽血在醫療上稱為靜脈穿刺術,既然是屬於醫療上的治療或處置,必然就會伴隨著風險,只是抽血的風險相對較輕微,容易被人所忽略了,就像血腫(瘀青)、抽一針以上、扎到神經等等,這都是抽血時不可避免的風險。因此我們就來談談關於抽血這件「曉」事。
抽血後,為何抽血的地方會腫起來,像瘀青一樣,怎麼辦?
有些人抽完血會將手肘彎曲止血,或是只要求在棉花上貼透氣膠帶,卻不用手壓住傷口,或是手按壓傷口的位置不對等等,這些止血方式都很容易造成血液積在皮下,無法排出的血腫情形,看起來就像是俗稱的瘀青,抽血後正確的止血方式,需用大拇指在抽血處,直接按壓止血5~10分鐘,如果之後仍有出血的情況,則持繼續按壓直到止血為止。
當一旦造成血腫時,則24小時內可先冰敷,同時繼續按壓抽血處,以減少血液持續滲出,亦可減輕疼痛,待24小時後,即可開始熱敷讓血腫部位較快消退。
我怕痛,抽血可不可以換小針抽,下針時拜託手輕一點?
抽血所造成的疼痛與針的大小無絕對關係,與自身對痛的感受及耐受度,以及抽血的部位及下針角度有關,由於每個人的血管走向、位置、深淺都不一樣,所以下針時必須依照每個人的情況來加以調整,所以是無法保證不痛的。一般來說,抽血通常優先選擇手肘中央,血管會比較明顯,當找不到血管時才會改抽手背。
痛覺神經主要分布在皮膚的表皮層,而在抽手背上的血管時,下針都會比手肘淺,所以抽手背就會覺得比抽手肘痛,因此如果要求下針時手輕一點,並不會感覺比較不痛。
下針後,我手像被電電到一樣,是不是扎到神經啊,怎麼辦?
抽血位置的選擇是倚靠抽血者用手指的觸摸,感覺皮膚下血管的所在位置,神經的位置通常比較深,是很難摸到的,且抽血者亦無法透視或預知被抽血的神經分布與走向,故抽血扎到神經實屬於抽血無法避免的風險。
一般抽血發生扎到神經的機率是非常低的,扎到的感覺通常會手麻麻的,會有觸電的感覺,扎到後有可能會有局部神經發炎的情況,一般在家可用熱敷來減輕疼痛,或是服用維他命B12來加速受傷神經的修復,至於復原的時間則不一定,短則有時1~2週,長則3~6個月不等。
抽血技術是需要長時間經驗的累積,增加手指對於血管的敏感度,有人覺得抽血這麼簡單的小事,為何還抽好幾針,但事實上,即使再有經驗的抽血者都知道一件事,在下針前誰也無法知道皮膚下面到底是怎樣的,下針後會遇到何種狀況誰也無法預測,所以必須要認知,是醫療就沒有所謂的100%;因此對抽血要有正確的觀念與知識,以及了解抽血時所面臨的風險,這樣就不會對於未知的事情而感到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