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正值花樣年華,卻在18歲讀高中的時候患了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精神分裂症),因患疾病,小芳認知功能退化,讓她學業未能完成,也無法順利至職場工作。父母離婚多年,媽媽早已不知去向,小芳與爸爸及妹妹相依為命。雖然小芳的爸爸及妹妹每日為了家庭生計奔波,但小芳的疾病,讓爸爸、妹妹心疼不已,只要有空就盡量陪伴小芳,在生活上給予許多包容及支持。
而缺乏病識感的小芳一直認為自己沒有生病,不願意好好配合治療,常常在病情稍有起色時就不願意繼續服藥,家人屢勸無效,導致病情起起伏伏、反覆發作,終於在去年夏天住到本院急性病房來。經過約一個月的治療,醫師評估小芳的病情需要住院一段較長的時間才得以穩定下來,也需要在結構性的環境中訓練自我照顧的能力,因此,身為社工師的我開始著手協助病人轉到慢性療養院的工作。
疼愛小芳的爸爸剛開始聽到醫師的建議後,說什麼也不願意讓小芳轉到慢性療養院,會談後才發現,在爸爸的刻版印象中,住到慢性療養院等同於放棄治療,讓爸爸萬般不捨;再加上對於小芳長期缺乏母愛的遺憾,讓爸爸認為更應將小芳留在自己身邊好好疼愛。
我對小芳的爸爸說:「長期身兼母職,您是個辛苦且了不起的爸爸,小芳住到慢性療養院不是放棄治療,而是小芳需要長時間的住院,才得以恢復穩定,持續治療具積極意義,也是現階段適合小芳的照顧方式,未來病情穩定,小芳還是可以回到家中享受天倫之樂。」聽完之後,爸爸釋懷了,同意讓小芳轉到慢性病院治療,轉院的工作順利進行。半年後,在門診遇到爸爸陪伴小芳回診,打過招呼後,爸爸說:「小芳已從慢性病房出院回家,我都會定時陪伴她回來看門診。」我在小芳父女倆淺淺的笑容中看到了平靜,而他們的身影也留在我的腦海中。
照顧精神病人是個漫長的歷程,家屬常感悲觀、自卑、挫折、無助,社工師會與家屬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式,並在過程中協助家屬看到希望與力量、轉介適合的資源,支持家屬陪伴病人繼續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