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普遍吃得好又吃得多,再加上飲食受西方文化影響,民眾飲食多偏向多肉、高油、高鹽,且因外食機會多,導致蔬菜、水果膳食纖維及水分攝取量不足,使得高尿酸血症成為國人普遍得到的慢性疾病。長期血液中尿酸值過高,會導致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身體各處,進而形成痛風石,一發作起來,會痛得無法走路和穿鞋,關節腫脹無法行動,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甚鉅。
形成痛風的常見原因
痛風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
飲食
在自然演化的過程中,人類失去尿酸酶(uricase),無法分解為溶解度高的尿囊素(allantoin),因此,尿酸累積造成濃度明顯高於鳥類爬蟲類;如果食用高普林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等,以及食用過多的植物性和動物性蛋白質、或經常喝肉類熬煮的湯頭或是火鍋湯頭,會在體內消化代謝成尿酸,使血液中的尿酸值提升,進而導致身體各處痛風症狀的產生。
- 喝酒
除了大家普遍知道的飲用啤酒容易引致痛風發作外,一般人較少注意到其實某些飲酒器具也可能導致痛風。古代歐洲人飲酒喜歡使用鉛銅杯,長期下來可能造成慢性鉛中毒,也可能引起高尿酸及痛風發作。
- 肥胖
許多人喜歡吃高熱量油膩的食物,但過多的脂肪也會抑制尿酸的代謝,尤其是身材中廣的人,內臟肥胖會影響新陳代謝,也會使尿酸特別高,即使體重和別人一樣。
- 利尿劑等藥物過度使用
在臺灣使用相當普遍的利尿劑和某些藥物,也是引起痛風常見的誘因,因為利尿劑的作用是讓身體多餘的水分排出,相對的也會使鈉離子吸收變強,長久下來容易形成痛風性的腎結石。
-
快速減重
有些民眾減肥時,希望能快速讓體重下降,會用過度節食的方法達到目的,殊不知快速減重會使組織快速分解,產生大量的普林而引起急性痛風的發作,同樣的原理,在痛風發作急性期,不宜進行減重計畫,以免加重痛風病情。
痛風對病人造成的影響
痛風對病人的影響可分為身體層面和心理層面,基本上痛風發作常常很突然,經常在應酬大餐後或是大量飲酒後就無預警引發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突然的發作除了會造成身體不堪負荷外,也間接造成心理龐大的壓力;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病人,在手腳關節的疼痛之外,甚至還會引發腎臟的病變,對身體和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
痛風的預防
預防痛風發作,需把握的原則有二,一為飲食上避免食用太多高普林的食物,二為維持內生性普林的恆定,避免核甘酸大量釋放。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 飲食上勿暴飲暴食
平常勿突然吃太多蛋白質食物,如年輕人喜歡吃的火鍋和各種吃到飽餐廳,都可能造成普林合成增加,或吃下過多的脂肪,抑制尿酸的排泄,造成痛風。
- 避免過度運動
大量或過度運動會產生大量尿酸,導致痛風的產生。
- 適當水分的攝取
多喝水可幫助尿酸的代謝。
- 癌症病友和腎臟病友治療過程中可能引發痛風
癌症病友在化療的過程中可能導致腫瘤溶解症後群;腎臟病友因腎臟功能不佳、代謝異常,導致尿酸排出量減少,都可能導致痛風。
最後要提醒痛風病友,在急性發作時,要積極治療,當合併慢性腎病時,當心止痛藥會引發急性腎損傷,請配合腎臟專科醫師指示治療;慢性痛風的病友,因手腳關節變形,故在運動前須先暖身,運動也應選擇散步或走路等較溫和的運動,時間也不宜太久。遇到天氣寒冷時應注意身體的保暖,禦寒工作要做好。同時在急性發作期應儘量避免高普林食物,包括有殼海鮮、菠菜及蘆筍等蔬菜。希望大家平時都能注意飲食、多喝水和適度運動,避免各種慢性疾病上身,影響生活品質。
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毒物學學會秘書長/腎臟科主治醫師 姜至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