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一直是世界各國衛生單位關注的主要課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統計2008年頭頸癌在全世界大約有80萬名病例,已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而頭頸癌在亞洲之發生率又高於全世界。在臺灣,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1年統計,口腔癌發生率為十大癌症的第五位,且近年之發生率有不斷攀升之跡象。
何謂頭頸癌?發生在人體口、咽、喉和頸部等組織上的惡性腫瘤稱作頭頸癌;主要是由於上消化呼吸道的黏膜所長出來的癌症,包括鼻腔、鼻竇、鼻咽、喉、口腔、口咽、下咽和頸部食道等癌症,95%源自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其他還包括唾液腺癌以及甲狀腺癌。在臺灣的頭頸癌中,以口腔癌的比率最高,約占60-70%,其次為口咽癌及下咽癌,分別各占10%。致病因子以香菸、酒精及檳榔為主。性別方面以男性占多數,好發年齡群依診斷不同而略有差異,大致以中年(40-60歲)居多(林等,2002)。頭頸癌的臨床症狀在早期是出現不痛的腫塊,或是出現長期未癒合的潰瘍,晚期因腫瘤壓迫到重要器官(例如:聲帶、喉部等)導致音聲沙啞、出現局部疼痛、吞嚥困難或呼吸道阻塞等症狀,在臨床上亦有許多病人是因頸部淋巴腺腫大,才被發現罹患頭頸癌(王等,2009)。在治療方面,依癌症生部位及疾病分期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以口腔癌為例,疾病分期為第一期及第二期治療是以手術為主,廣泛性切除局部病灶區,一般再加上頸部淋巴廓清術,第三、第四期則考慮合併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治療方式,例如:手術加上術後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在治療的過程可能因疾病或治療而影響病人原有的生活品質,治療後的併發症更可能降低病人未來重返社會與職場之意願與動機,故頭頸癌病人是不可被忽視的疾病!
國民健康署於2010年起全面推動四大癌症篩檢,其中一項即是針對口腔癌進行口腔黏膜簡易篩檢,據2013年資料顯示,四癌(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篩檢中,每78位接受篩檢個案,就有1位癌前病變或確診癌症個案,發生率是相對高的,因此推動全面癌篩應是當務首推之對策。口腔黏膜篩檢,簡稱「口篩」,它是一種簡易的篩檢方法,凡年滿30歲且有嚼檳榔或抽菸者,經由耳鼻喉科、牙科或家醫科醫師進行口腔黏膜評估是否有病變,若有異常即會建議轉至相關門診進一步檢查與確診,希望透過此篩檢,能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治療,以減少醫療資源與社會成本之支出,並降低口腔癌死亡率。另外,菸、酒及檳榔已確認是誘發口腔癌之高致病因子,除了極力推動與倡導戒除不良習慣之重要性外,罹癌者治療後仍需定期門診追蹤並保持規律生活作息,規律的運動、均衡飲食與保有良好之情緒,皆是避免疾病再復發之重要因素。
參考資料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ttp://www.hpa.gov.tw/BHPNet/Web/Stat/StatisticsShow.aspx?No=201404160001
- . 林曜祥、任益民、李日清、林釗正、王炳龍(2002).臺灣地區頭頸癌概況.中華民國耳鼻喉醫學雜誌,37(3),176-182。
- 王宏銘、廖俊達、范綱行、吳樹鏗、詹勝傑、顏紫宸(2009).頭頸癌鱗狀細胞癌治療的新進展.腫瘤護理雜誌,9,5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