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1歲大的男童於兒童健康檢查門診時發現臉色較為蒼白,經仔細詢問後發現其飲食目前仍為全母乳哺餵,而且出生6個月後極少副食品攝取。雖然活動力良好且生長曲線正常,但血液生化檢查已有缺鐵性貧血情形。經教導添加富含鐵質食物及給予口服鐵劑治療後,再追蹤血紅素與血清鐵蛋白即恢復正常。
案例二:12歲女童因臉色蒼白及易疲倦就診,經血液生化檢查發現有缺鐵性貧血的情形,給予口服鐵劑治療後,追蹤血紅素與血清鐵蛋白仍呈降低情形。經胃食道鏡檢查發現結節狀胃炎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給予幽門螺旋桿菌除菌及口服鐵劑治療後,再追蹤其血紅素與血清鐵蛋白即恢復正常。
案例三:9歲大男童因臉色蒼白就診,血液檢查發現有小球性貧血,生化檢查發現有缺鐵性貧血,給予口服鐵劑治療後,再追蹤其血清鐵蛋白即恢復正常,但血紅素與紅血球大小未恢復正常,仍有小球性貧血。再詢問家族史發現有海洋性貧血,故檢查血紅素電泳檢驗,診斷為輕度乙型海洋性貧血,給予海洋性貧血衛教。
許多父母發現孩子臉色蒼白、或朝會時暈倒,便以為小朋友患了貧血,事實上,這些症狀都只是貧血可能的徵兆之一,除了上述症狀外,患童也可能經常頭痛、眩暈、疲倦、體力差、心悸、心跳加快,甚至身材矮小,都有可能是貧血造成的。因此只要出現上述情形,應該就醫接受血液常規檢查,檢驗值中的紅血球數目減少,或血紅素降低至不同年齡層的標準值以下,就是有貧血的現象。
什麼是貧血?貧血是指紅血球或血色素低於正常值之謂。剛出生的嬰兒,其紅血球會輕度增加,在第二週時驟降,至第二、三個月的貧血現象,我們稱之為生理性貧血。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在出生後的前6個月,血色素會低至9或10g/dl,不需緊張,也不需特別處置。但是,出生後6個月至2歲之間,若血色素低於11g/dl,或是血球容積(Hematocrit)低於33%,則為需進一步評估的指標。
兒童時期常見的貧血有下列幾種:
(一) 缺鐵性貧血:
貧血的種類繁多且病因各不相同,世界各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缺鐵性貧血為最常見的原因。缺鐵性貧血是目前世界各國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症之一,且是造成兒童貧血的主因。何謂缺鐵性貧血呢?因鐵質缺乏而造成血紅素的合成有缺陷,使得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減少,且於血液生化檢查中可發現血紅素與平均紅血球容積降低,及血清鐵蛋白濃度的下降。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由於鐵質的攝取不足,易發生於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的幼兒、純母乳哺餵且極少副食品添加的 6~24 個月嬰幼兒、生長期及偏食的孩童;第二大類是因為有鐵質吸收不良的情形,例如慢性腹瀉患者;第三大類則導因於血液的流失,人體會因為消化性潰瘍、腸胃道腫瘤、月經過多等疾病而導致缺鐵性貧血。
臨床症狀包括臉色蒼白、心跳加速、心雜音、舌乳頭萎縮、指甲變形及生長遲滯等現象。血液學檢查呈現小球性、低血紅素貧血,血清中鐵質及含鐵蛋白降低。主要治療是服用鐵劑3到4個月,再配合食物慢慢補充,一般都可以完全恢復。重要的是找出缺鐵性貧血的原因,矯正飲食習慣或治療疾病,否則很容易再發。例如案例一,要注意嬰幼兒於母乳哺餵6個月後,應添加富含鐵質的副食品,避免發生缺鐵性貧血。
(二) 海洋性貧血:
這是一種血紅素合成障礙的疾病,臺灣地區屬高度盛行區,為隱性遺傳疾病。依貧血的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型、中度及重型。輕型患者,臨床上並無症狀;中度病童,會有頭暈和體力較差現象,有些會合併生長發育遲緩,可服用葉酸維持基本血紅素;而重型病童,在嬰兒時期就會出現貧血症狀,須定期輸血和注射排鐵劑才能存活。海洋性貧血,目前為優生保健的重要課題。全國產科醫師皆常規性篩檢孕婦是否為輕型海洋性貧血,如果父母親都是輕型海洋性貧血,應檢查胎兒是否為重度乙型海洋性貧血,以避免生出重型貧血寶寶,造成家庭和社會負擔。
(三) 蠶豆症:
這是因為紅血球本身代謝酵素缺乏造成的。由於紅血球不穩定,遇到氧化物質(如磺胺類藥物、蠶豆和萘丸等),容易發生溶血現象,造成貧血。屬性聯隱性遺傳,所以以男性居多。病童常呈現蒼白、心肺窘迫、黃疸、深茶色尿。急性溶血時,需緊急輸血才能挽回性命。而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觸到誘發物質,飲食及服藥都必須小心注意。
(四) 遺傳性球狀紅血球症:
此症病童常因不明原因輕微黃疸就醫,主要病因是紅血球變形能力較差,通過脾臟時易被破壞,而導致溶血性貧血。此症75%是自體顯性遺傳。典型症狀是貧血、黃疸、脾臟腫大。貧血的嚴重性不一,但當病童有病毒感染時,紅血球會因不穩定,發生急速溶血,造成貧血,有時也需要輸血治療。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膽結石,治療方法是服用葉酸,8歲以後可考慮切除脾臟,減少紅血球被破壞。脾臟切除後,症狀即大幅減輕,也可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總之,造成兒童貧血的原因很多,如果合併皮下出血、淋巴結腫大或不明原因的發燒,甚至要懷疑是惡性腫瘤的前兆,必須儘早找小兒血液科專科醫師就醫,做骨髓穿刺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並對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