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兒童專欄
《健康魔法學校專欄》健康護身魔法VIII「午睡頭腦更清醒,頭部靠枕不壓手」
小孩為什麼會有癲癇?
 
學齡前兒童正常的神經認知發育
 
 
 
前期兒童專欄
 
 
     

 

 

 

 

 

 

 

:::


學齡前兒童正常的神經認知發育
內容下載 :
 

嬰兒呱呱墜地,許多新手父母興奮地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卻又焦慮地擔心孩子的發育是否正常,往往因為醫護人員的一句話而緊張地逛醫院(doctor shopping),為的就是要確認自己的孩子是沒問題的!其實父母可以藉由觀察孩子平時的活動來初步判斷神經認知發育情形。

新生兒時期,孩子除了餵奶,多半在沉睡中,神經發育不易評估。此時可以感受一下孩子吸吮的力度和協調性,會不會時常嗆奶?四肢活動是否一樣好?動得過少的肢體,小心有問題。漸漸地,清醒的時間變多,與家人的互動也變得頻繁。一般而言,3個月大以前,孩子會看人(視線交會)、轉頭尋找聲源及微笑。4到5個月大,脖子可以挺直,接下來,七坐八爬十站、1歲走路,若到1歲3個月還不會放手走路,應轉介專科醫師評估,看看是否有運動發育遲緩的現象。很多家長會說:「我的孩子不會爬就會走路了,怎麼辦,是不是有問題?!」其實,爬行並非正常發育必經的階段,部分正常的孩子未經爬行就會走路。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1歲以前左右兩側的發育是對稱的,若有偏好一側的情形,需注意少動或少用的那邊是否有問題?如偏癱型的腦性麻痺患者常有患側少動的現象。

細動作方面,正常嬰兒的手是自然張開的,4個月後如果過度握拳不張,需進一步評估。6個月大會撥開蓋臉的手帕,7、8個月大會抓東西往嘴送,此時也是陸續開始長牙的階段,或許是牙床癢自我刺激的自然反應。9個月以前會將東西由一手換到另一手,然後學會拍拍手,11個月大時會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小東西,1歲左右會用筆塗鴉和撕紙。

語言是認知行為發展重要的指標。一般來說,2、3個月大的嬰兒開始有社交性的微笑,之後會咕咕作聲,追尋行動中的物體。7個月大後會發出ㄅㄚㄅㄚ或ㄉㄚㄉㄚ的聲音,但仍無實際意義,需等到1歲左右多數的孩子開始有意義得叫「爸爸」「媽媽」。然而,語言的發育差異性頗大,有些孩子需到1歲半才會講話,如果到1歲半仍不會說出有意義的單字,最好要請專科醫師評估是否有語言遲緩的現象。

脫離嬰兒時期,孩子的步態漸行穩定,開始會快走;1歲半左右會扶著欄杆自己上下樓梯;2歲時會雙腳跳;3歲會單腳站;4歲會單腳跳;5歲會兩腳交換跳。細動作方面,2歲時會翻書;3歲會畫直線;4歲畫圓圈;5歲畫X;6歲會畫三角形。語言方面,2歲以前至少應會說10個單字;3歲以前會說句子,正確說出身體6個部位,並開始能主動告知想上廁所;4歲前會說自己的名字,正確使用代名詞「你的」「我的」,以及說出性別;5歲以前能認紅、黃、綠至少3種顏色;6歲以前能正確排列數字卡1到10。社會行為方面,2歲以前會自己脫衣服;3歲以前會穿脫沒有鞋帶的鞋子,用湯匙喝湯,並會洗手擦乾;4歲前會自己穿衣服,與同伴玩遊戲,並且白天不會尿褲子;5歲以前能自己穿褲子,並會用牙刷刷牙;6歲以前能拉上或解開拉鍊,並學會遵守簡單的遊戲規則玩遊戲,如捉迷藏等。

以上是正常的發展時程,然而每一孩子總有些發展得較快或較慢的差異性。一般而言,可以觀察等待2至6個月,如孩子的能力始終保持微幅落後,但慢慢趕上,則家長可較為放心。例如有些發展性語言遲緩的孩子,早期字彙很少,3歲以後,尤其進了幼兒園後與同學的互動增加了,語言能力也就迎頭趕上。又或者有些肌張力較低的孩子,運動發育老是慢二個月,但一直保持落後二個月的水準,則屬於較為良性的低張力症,意思就是其預後較好。但是如果孩子發展的時程落後愈來愈多,則一定得尋求專家診斷治療!

註:可參考國民健康署102年4月出版的兒童健康手冊之兒童發展量表。

小兒部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范碧娟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