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兒童專欄
我家有兒「酷酷嫂」﹣﹣淺談小兒慢性咳嗽
陪孩子走過叛逆期 ~ 親子溝通技巧
 
101年兒醫大樓聖誕節慶祝系列活動花絮報導
 
 
 
前期兒童專欄
 
 
     

 

 

 

 

 

 

 

:::


陪孩子走過叛逆期 ~ 親子溝通技巧
內容下載 :
 

許多父母面對孩子即將或已經進入青春期時,常會擔心孩子變得叛逆,因而嚴陣以待。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被形容為「叛逆期」呢? 那是因為在這個階段,青少年會經歷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像是第二性徵的出現、對身體外貌的關注、追求同儕認同、爭取自我獨立,而隨著抽象思考能力的提升,課業學習的難度與質量也隨之增加。從孩子的衣著打扮、交友對象、社交活動、升學與學校科系的選擇、乃至時間與金錢的管理和運用,都是家長相當關注的焦點,也是容易引發親子衝突的議題。面對這些改變及隨之而來的內外衝突,青少年在因應挑戰、調適壓力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自我價值和目標。然而在孩子嘗試獨立與追求自我認同的過程中,親子關係與互動方式將會遭遇挑戰。

由於父母與孩子的立場觀點不同,生活經驗與想法感受相異,面對生活大小事,親子間總有意見相左的時候。此時,持續相互了解與彼此溝通,維持穩定的親子關係,是父母得以協助孩子順利度過此一發展階段的不二法門,更是孩子學習表達自我、協調差異、及解決問題的重要階段。然而在想法分歧、情緒張力大、或親子關係疏遠甚至惡化的情況下,進行良性溝通並非易事。臨床上協助親子溝通時,往往看到家長雖然立意良善,但是溝通過程孩子卻難以接收到其中的正向關懷;父母的關心可能被視為要求,孩子的被動或反彈可能被視為叛逆,溝通似乎演變為責備與辯解的攻防戰。到底怎麼樣的溝通技巧有助於良性溝通,維持並促進親子關係呢?

當孩子做出不適切和難以接受的行為或決定時,若是太快予以責備甚至貶損,則容易引發生氣的情緒和反抗的態度。父母若嘗試傳達心裡真實的感受,如難過、擔憂、或失望等情緒,較可能引發孩子體貼和同理他人情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之回應。例如孩子週末與朋友出遊,直到凌晨2點才返家,等門的母親疲倦地告訴孩子等待過程中的不安與焦慮,孩子較能反思自己太晚回家的行為是否可能危及自己的安全,及造成家人的情緒負擔。當孩子有機會面對和思考行為後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適當的引導下,從每次的生活經驗和溝通互動中,學習檢討與調整自己的行為,如此一來行為的改變不僅是因為外在的規定或要求,而是經過孩子思考和選擇的結果,將更有利於好行為與習慣的建立。

親子溝通的過程中,當孩子出現較強烈的情緒行為表現,父母的情緒不隨孩子起舞,能穩定而開放地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在這樣的互動與關係中,孩子更有機會直接表達真實的感受、想法、及需要,進而針對彼此不同的想法和思考方式做分享與交流、妥協與新的嘗試。然而父母也會有情緒波動甚至失控的時候,當孩子對父母的言行感到不滿、生氣、難過、或失望時,父母適當地給予回應,可以穩定孩子的情緒、維持溝通的管道,同時也示範為自己的情緒行為負責之態度。例如面對孩子犯錯卻不肯承認錯誤的情形,父母若未能察覺孩子的困難與內在的焦慮或害怕,先被生氣的情緒所支配或作出武斷的推論,孩子可能在受訓斥與責備下出現反彈,則親子互動就容易落入惡性循環。

平時親子間若沒有養成相互分享生活經驗的習慣,當重大事件發生時,孩子更不容易談論可能引發負向感受的事件。因此,父母主動與孩子分享生活與工作中各種感想,帶動家庭成員彼此交流、相互關心的氛圍,當孩子遇到困難與挑戰時,父母也更容易敏銳觀察到孩子內在的狀態與變化,及時透過分享與溝通,陪伴與協助孩子面對青少年階段各種壓力與困難,親子共同面對和經歷生命中不同階段的任務與挑戰。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張志瑄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