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特別企劃
專題報導
保健園地
台大花絮
兒童專欄
前期內容
人類耳朵由外耳、中耳及內耳所構成。聲音由外耳收集,振動耳膜後經由中耳的三個聽小骨傳入內耳,由內耳耳蝸的聽覺毛細胞接收聲波刺激後,將聲波轉換成電流,再經由聽神經將電流傳入腦部,進而產生聽覺。聲音的強度以分貝(decibel, dB)計算,在我們的周遭環境中,低聲說話的分貝數約為30-40分貝,一般說話的分貝數約為60-70分貝,吸塵器的分貝數約為80分貝,噴射機起飛的分貝數約為120分貝,再更大的聲音刺激,則會刺激耳朵產生痛覺。
臨床上,聽力損失則可分為「傳音型聽損」、「感音型聽損」及「混合型聽損」等三類:「傳音型聽損」由外耳及中耳的病變所致,「感音型聽損」由內耳及聽神經的病變所致,「混合型聽損」的病變位置則同時包含上述二者的病變。無論哪一類聽損,是否應使用助聽器,須根據病人的聽力損失程度來決定:正常聽力的成人可聽到的最小聲音(即聽力閾值)應小於25分貝;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介於26-40分貝,屬於輕度聽損,此時細聲交談困難,若工作上需靈敏的聽力,如須經常開會或從事音樂表演等,可考慮使用助聽器;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介於41-70分貝,屬於中度聽損,此時一般交談困難,應考慮使用助聽器;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介於71-90分貝,屬於重度聽損,此時大聲交談困難,必須使用助聽器;若可聽到的最小聲音大於91分貝,則屬於極重度聽損,此時已無法正常交談,助聽器效果也有限,可能須考慮植入人工耳蝸(或稱人工電子耳)。
如前所述,不論是外耳、中耳或內耳的病變,都可能導致聽力損失,所以日常聽力保養上,應分別注意下列事項:
聽覺是人類與外界環境溝通的橋樑。平常宜注意聽力保養,避免感染、外傷及噪音暴露,維持規律正常的生活作息,並定期接受聽力檢查,以預防聽力損失,以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