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民眾講求「養生、免疫、保健、吃出健康不負擔」。然而隨著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人體隨著氣溫的改變,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食物的選擇等相關問題,以及如何沒有負擔的享受美食?或是不同的體質需要不同的飲食調養嗎?嚴冬時,容易誘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嗎?對於慢性疾病的病患如何協助度過冬天?諸如這些疑問,在近年來,很多研究指出:人體內的血脂肪及血膽固醇濃度會隨季節變動,受試者的血膽固醇濃度、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脂以及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質都是在冬天比夏天高,尤其是婦女和高血膽固醇患者,其昇高的幅度可高達18%,甚至芬蘭等寒帶國家,冬夏季之血膽固醇相差100mg/dl左右,這種季節性變化使冬天超過240mg/dl高血膽固醇標準的病人比夏天多了22%,且統計上都是呈現有意義的差異(P<0.001)。因此建議高血脂症病患,應注意季節的變化,多測幾次血膽固醇且至少要有一次在春、秋進行,因為這時膽固醇濃度約在波動幅度中點上。此外,人類隨氣候變化對食物有不同的選擇,天冷時會增加蛋白質、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也可能直接影響到血中膽固醇的上升。而2004年 Obesity Research 等亦提出相同的報告—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人類運動量會相對減少而 BMI(Body Mass Index)、血膽固醇、血脂肪如 LDL 等會上升,也可能是秋冬季節,一些慢性疾病容易引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