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梗塞:
心臟血管疾病長年來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幾位,雖死亡率已呈下降趨勢,但仍是歐美先進地區的 2- 4倍。 美國自 20 世紀 40 年代認清心臟血管疾病為其國民的頭號殺手之後,致力於危險因子的搜尋及改善,於 60 年代將高血壓、高血脂及抽菸,判定為心臟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子。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曾刊出,美國人因罹患心肌梗塞而死亡的案例逐年減少,這一切皆歸功於醫療科技的卓越及次級預防的成功。 心肌梗塞的可怕,在於約有33%的患者於第一次發病時死亡。 事實上,罹患心肌梗塞是個”自己要負責” 的疾病,因為經由生活方式的修正及危險因子的降低,可以遠離心肌機梗塞的威脅。 心肌梗塞的首要危險因子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吸菸。此外,具心臟血管疾病家族史、65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停經後婦女等等皆是高危險群。 心肌梗塞近年來已有年輕化的趨勢,由此可知,保持理想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 BMI小於 24)、血壓控制在 140 / 90 毫米汞柱以下、總膽固醇維持在 200 mg/dl以下(低密度膽固醇 130 mg/dl 以下,高密度膽固醇 35 mg / dl 以上)、合宜的血糖控制、戒菸、出門時禦寒衣物足夠、手腳保持溫暖、避免過度應酬、暴飲暴食,相信令人聞之色變的心肌梗塞一定不會來扣門。
雖已進入冬令時節,然而,氣溫的變化莫測,仍使門診的氣喘病人人數激增,紛紛因急性發作而回籠。 氣喘病人往往在季節變換時,吸入冷空氣或刺激物(如塵蟎、花粉、香菸等),或是激烈運動後,位於支氣管壁的巨噬細胞或肥大細胞釋放出大量的介質,導致支氣管壁平滑肌收縮。 長期以來,造成支氣管的表皮傷害,產生水腫、分泌物增多的現象。 由於如上機制,病人會覺得呼吸不順、咳嗽、甚至胸悶等種種不適。 氣喘若控制不佳,有危及生命之虞,就預防保健的觀點,有如下建議: 1. 養成按時服藥的好習慣,凡是氣喘經常發作的病患(一個月內發作超過兩次),須長期服用藥物以控制病情,預防發作。 長期服用的藥物依其藥理作用,分為抗發炎劑及長效的氣管擴張劑。 無奈的是,國人對於吸入性的藥物,似乎接受度不高。 2. 杜絕誘發物,窩藏於家中的塵蟎實為罪魁禍首,因此氣喘的預防可從改善居家環境開始; 床單、枕頭要勤於換洗,避免以羽毛或棉花為其填充物;沙發以皮質為佳;避免撲地毯或日式榻榻米。秋冬或梅雨季節,為減輕溼度,起居室或臥室應使用除濕機;避免飼養貓、狗或毛茸茸的填充玩具給孩子;盡量出入禁菸的公共場所等等。 3. 情緒保持平穩,情緒過於激動或興奮容易引起氣管收縮,誘發氣喘發作。 4. 避免從事激烈運動,氣喘病患應從小鼓勵運動,以增強免疫力,改善肺活量,但以慢跑、游泳、散步者為佳。 研究顯示,從事運動或上體育課之前,可事先吸入氣管擴張劑以預防發作。 5. 注射流感疫苗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程劭儀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台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