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藥物治療
既然現在已經知道巴金森氏症是因為多巴胺的逐漸缺乏而造成的動作障礙,因此藥物治療最主要就是回復多巴胺的活性,使基底核運動功能保持正常運作。目前治療的藥物共有六大類,包括了1.左多巴(Levodopa)、2.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3.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4.COMT抑制劑、5.促進多巴胺分泌或抑制多巴胺再吸收藥物Amantadine、6.抗膽激素。其中左多巴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多人使用的藥物。
左多巴是多巴胺的前身物質,它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在腦內與酵素結合而形成多巴胺,以增加多巴胺的數量;而其他五種藥物多是配合左多巴使用,以增加左多巴的功效,並且降低左多巴所造成的副作用。
巴金森氏症是不明原因的疾病,即使醫師給予左多巴治療,仍然無法停止黑質部多巴胺細胞的持續死亡,所以巴金森氏症的治療基本上是維持日常生活的能力,減緩病程惡化的程度,並非是想要消除所有症狀或是要求治癒。因此醫師開立左多巴藥物時都是以能夠達到治療效果的最少劑量,盡可能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左多巴需依靠腸壁來吸收,因此食物中的過多的蛋白質會影響左多巴的吸收效果,延緩左多巴到達腦中的時間,除非是會引起胃痛的患者,不然建議最好是空腹時服用藥物,以達到最有效、最快的吸收效果。
因為原因不明,藥物不能阻止細胞的退化,因此長期下來左多巴的藥量勢必會愈加愈重,產生副作用的機會相對地也會增加,左多巴的副作用較常見的是低血壓、噁心、口乾、便秘、幻覺、興奮、藥效退了後可能會有肌肉僵直、疼痛的現象等,而多巴胺促效劑的副作用則是失眠、亢奮、幻想症、幻覺、精神不安。
2.外科手術治療
根據統計30%~50%的患者在接受左多巴藥物治療五年之後,會出現藥效時程愈來愈短的狀況,譬如以往照三餐吃藥動作就很順暢,但是現在卻覺得第一餐與第二餐間的動作開始變慢,到最後服藥後的藥效時間只能維持3~4小時,因此就只能藉著增加藥物的劑量或次數達到藥效,如此一來副作用發生機率也會跟著上升,這時候可以考慮施行外科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的發展其實還早過於左多巴的發現,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是手術仍然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通常都是等到左多巴無法持續控制症狀時才會建議病人考慮施行外科手術。
手術包括了燒灼術、深腦刺激術兩大類,而現在還有一種移植手術尚在研究當中。燒灼術主要是將過度興奮的神經線破壞掉,依照不同部位又分為視丘破壞術、蒼白球破壞術、丘腦下神經髓核切除術。或是在蒼白球、視丘下核等處加入電刺激器,以調控迴路的運作,這就是深腦刺激術,是目前巴金森氏症患者最主要進行的外科手術方式。
深腦刺激術雖然也是腦部手術,但比起其他的開腦手術,深腦刺激術算是較為單純的外科手術,不過仍是有其危險性的存在。根據統計,施作深腦刺激術的患者約有5%得到併發症的機會,包括了麻醉後遺症、腦出血、腦中風或死亡,因此是否接受深腦刺激術,還是僅接受藥物治療,患者必須仔細考慮利弊得失之後,再下決定。
醫師通常會建議巴金森氏症3期且藥物治療已達5年以上逐漸失效的患者,或是因為服用藥物太久,而產生不由自主的亂動(異動症)的病人,利用外科手術達到減輕緩解的效果。不過一個電擊器要價80~85萬元左右,電池一個45萬上下,且4~5年後消耗殆盡又要再換一顆,再加上健保現在並沒有給付,因此除了經濟富裕的人外,一般人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
其實並不見得手術治療就比藥物治療來得好、來得有效,假使一罹患巴金森氏症初期,以適度的運動搭配藥物治療,基本上可以維持患者10~15年獨立正常的生活,不必依賴他人的協助。
3.物理、職能與語言治療
因為巴金森氏症主要的症狀還是在運動系統上,而運動系統包括了語言、吞嚥、手腳力氣、動作角度、協調度、平衡度等,所以物理治療可以有效減輕肌肉、關節僵硬的程度。此外,也可以利用物理治療學習動作的轉換,如走路左轉、走路停下來再繼續走等等,這些簡單的動作轉換對於巴金森氏症患者而言都是比較困難的動作,而經由物理治療就可以找出增加巴金森氏症患者運動反應度的動作。
另外,如果患者沒有工作的話,學習手工藝、畫畫等職能治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讓生活過得更豐富,同時可以預防憂鬱、失智等非動作障礙症狀的出現。
巴金森氏症也會影響到舌肌的作用,造成患者說話聲音越來越小聲,有時候會有口吃的狀況出現,甚至漸漸地口齒不清、抑揚頓挫不明,讓旁人聽不懂自己在表達什麼,因此必須藉由語言治療改善這種狀況。語言治療的方式跟腦中風的不同,腦中風的患者是不會講話,但巴金森氏症患者則是無法控制喉嚨的肌肉,因此語言治療的目標是為了教導他們如何發聲、如何利用胸腔肌肉的力氣產生抑揚頓挫,或是調節音量的大小。
4病友團體與社區治療
由於巴金森氏症是一個慢性疾病,因此患者的心靈也是照護的要項之一。病友間的經驗分享與交流也許對患者心理上有支持的效果,而且對於照護者來說,如果有一些病友團體的存在,提供各自的經驗並相互協助,對患者及照護者絕對是相得益彰。
另外,慢性病患通常並不需要常常看醫生,有可能是一個月一次或者三個月定期前往醫院即可,所以社區治療也是對患者有一定的幫助,譬如社區老人共同相約到公園做運動或是一起唱唱歌、聊聊天等休閒活動,免得患者因為生病不想見人,總是躲在家裡自怨自艾或鑽牛角尖,不只對病情無益,更可能產生憂鬱、焦慮等心理層面的精神疾病。
不過病友團體的治療必須考慮患者的年齡,因為老年型巴金森氏症跟年輕型巴金森氏症病人所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年輕型患者所遭遇到的問題多半是工作、婚姻、社交方面,以及想像自己後半生可能癱瘓的恐懼;而老年型患者大多是已退休老人,比較著重在日後的生活能力方面,因此兩者需要的團體支持不一樣。
5.另類治療
中國人對於西藥的觀念通常會覺得比較傷身,因此會尋求另類療法的幫助。但是就巴金森氏症而言,其藥物較為溫和,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之內,不至於會產生胃痛、肝腎方面的疾病;而中醫截至目前尚未有被證明對治療巴金森氏症有效的配方,只是如果患者覺得體力差、血壓偏低,或許可以考慮一些中藥處方改善血液循環及血壓。
其他的另類療法則可以考慮太極拳、氣功、瑜珈等,這些活動可以紓解肌肉的張力、幫助患者的動作靈活度、改善關節僵硬以及動作遲緩等問題。患者可以依照個人喜好來選擇,同時搭配西醫的治療,得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