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專欄

:::
醫師!我的孩子得疝氣--兒童腹股溝疝氣兩大手術方式如何選?
內容下載:
 

疝氣在臺灣又俗稱「脫腸」,症狀為體內器官脫離原位、鑽到別的位置,成人與兒童都會發生疝氣,但是成因與治療不盡然相同。成人疝氣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肌肉缺損,常發生於腹股溝,腹壁上舊的手術切口處也可能發生。兒童疝氣最常見的位置雖然也是在腹股溝,主要的成因則是腹膜往鼠蹊部延伸的鞘狀突(processus vaginalis,俗稱的疝氣袋)在發育時未閉合,導致腸子等腹內器官沿著此疝氣袋下滑至鼠蹊部。

大部分兒童腹股溝疝氣的主要症狀是不痛的腹股溝(鼠蹊部)腫塊,常會在出生、施打疫苗、或是學校健檢時,經由兒科醫師檢查確診;也有部分是父母幫孩童換尿布或洗澡時,觀察到鼠蹊部有異常膨出;少部分脫出的器官有嵌頓缺血的情況才會有明顯不適的症狀,嬰幼兒可能以哭鬧不安﹑嘔吐、合併鼠蹊部無法推回的腫塊表現,較大的兒童則可以明確指出鼠蹊部位疼痛。

進行傳統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

雖然少部分嬰幼兒的腹股溝疝氣症狀有可能自動緩解,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手術還是治療疝氣一勞永逸的作法。兒童腹股溝疝氣手術的主要目的是關閉疝氣袋的開口(internal ring,內孔環),大多不需要像成人一樣放置人工網膜修補腹壁,手術方式可分為傳統手術以及腹腔鏡手術:

傳統手術

醫師會在疝氣發作的同側鼠蹊部,劃開約1-1.5公分左右的傷口,並從這個傷口去找到膨出腹壁的疝氣袋並結紮。若病患是男童,在疝氣袋結紮前需要仔細將緊黏疝氣袋旁的輸精管與血管撥開,才能做安全確實的結紮,下端多餘的疝氣袋可視情況切除或是翻開反縫避免積液。

腹腔鏡手術

主要的傷口在肚臍,約0.5~1公分,醫師會由此將內視鏡深入腹腔內部進行探查,尋找疝氣袋的袋口,由腹腔內部將袋口進行縫合。腹腔鏡下的縫合方式依醫師喜好有多種變異,可能在鼠蹊部有額外針孔大小的傷口,一般不特別移除下端疝氣袋。腹腔鏡手術比較明確的好處是可從腹腔內同步探查對側,若對側亦發現未閉合的疝氣袋,同時進行修補可減少未來對側再發生疝氣的風險,另外修補雙側疝氣的手術時間一般也較傳統手術快。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後的同側復發率跟傳統手術差不多(約1~5%),但若術前是陰囊積水表現,則腹腔鏡手術後的復發率較傳統手術高。

另一方面,一般民眾認知「傷口比較小」是微創的定義,故認為腹腔鏡手術就是微創手術,但其實「對於病患傷害較小」才是較正確的解釋,內視鏡疝氣手術傷口雖然較小,病人實際的疼痛感覺未必較傳統手術輕,因為肚臍傷口直接穿過腹壁筋膜,腹部用力時疼痛感有可能較明顯;另外腹腔鏡需要深入到腹腔內部充氣,麻醉深度需要較深,病人術後恢復也較傳統手術稍慢。

左:腹腔鏡下所見之疝氣袋開口(內孔環)
右:經腹腔鏡縫合關閉後



雖然如此,疝氣是相對單純的常見手術,麻醉時程短,對於有經驗的醫師以及一般身體健全的兒童來說,兩項手術的風險都是相對低的。但若是特殊的情況,如疝氣復發、嵌頓、陰囊積水、合併隱睪、有心肺疾病等情況,則須要跟醫師個別討論術式選擇的考量與風險。

如何照顧疝氣術後的孩童?

麻醉清醒後沒有不適即可逐漸恢復飲食,大部分孩童於疝氣手術後當天疼痛較明顯,搭配止痛藥可緩解疼痛,術後隔天也會有顯著改善。疝氣手術後父母需要特別注意,一週內避免讓小孩傷口碰水,禁止劇烈運動,若在傷口或陰囊、包皮處有發現腫脹或皮下輕微淤血狀況皆屬正常現象,一週後就會逐漸消失。倘若手術三天後仍有發燒、傷口紅腫、持續滲血、甚至疼痛加劇,建議立刻回診,由專業醫師處置,切忌不要亂塗抹民間配方藥膏。大部分小兒外科醫師會選擇不用拆的可吸收縫線,或是僅需簡單抽掉一條線的繡花線縫合傷口,術後一週左右會回診由醫師評估傷口癒合情形,若是癒合良好,術後一週傷口即可以正常碰水淋浴。

疝氣手術的費用會不會很貴?

如果沒有使用特殊醫材,一般傳統手術的費用是全額健保給付,不需要自費。腹腔鏡手術依不同醫院可能會有部分自費,惟臺大醫院目前亦是全額健保給付,不需要額外自費。

病房的費用則以實際住院天數及床等差額計算,病童年紀6個月大以上的疝氣傳統手術大部分可以讓家長選擇門診手術或是住院手術,腹腔鏡疝氣手術因為麻醉深度較深,兒童從麻醉狀態中恢復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在本院通常會建議住院手術,隔天恢復完全再出院;實際住院費用仍依兒童個別身體狀況、各醫院規範而有所差異。

本文章是針對疝氣手術方式作基礎的介紹,但個別孩童病況不同,仍需要與小兒外科醫師討論最適合的醫療方式。

延伸閱讀

外科部小兒外科主治醫師 洪琬婷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