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導因於腦內多巴胺神經細胞死亡,多巴胺分泌不足,以致於自主性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出現顫抖、動作緩慢,步態異常以及平衡受損等症狀。隨著老年人口逐年攀升,巴金森病患者的人數也逐漸增加。醫療的進步延長了病友的壽命也拉長了與巴病共存的時間。因此,認識巴金森病已經是高齡化社會各年齡層的共同課題。
紀念發現者Dr. James Parkinson,以其生日為世界巴金森日
19世紀初,英國醫師詹姆士.巴金森(Dr. James Parkinson)在倫敦街頭的六位老年人身上觀察到共同的動作障礙症狀:肢體顫抖、關節僵硬、行動緩慢及平衡感差;他將這些案例整理成論文發表,成為第一份關於巴金森病的正式文獻。其後醫學界才逐漸正視這種疾病,並以發現者為名,定義為「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1996年,歐洲巴金森病協會決議以巴金森醫師的生日4月11日訂為「世界巴金森日」。
巴金森關懷小卡--人人都能幫助病友
然而一般大眾對於巴金森病仍是不甚了解,巴金森患者如果獨自外出正好出現藥效減退時的動作障礙(如:步態凝凍、跌倒…等),路人往往不知如何幫助他。為此,「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及「社團法人臺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特別推出「巴金森關懷小卡」-簡易說明疾病症狀及病友面臨突然無法行走(藥效減退)所需之幫助,鼓勵病友可填上姓名及緊急聯絡人的電話並隨身攜帶。當病友出門在外發生動作障礙且不巧沒有親友陪同時,可出示此小卡請身邊的人協助。
臺大醫院巴金森中心主任暨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吳瑞美教授表示,臺灣已逐漸進入高齡化社會,每個人的親人、朋友,甚至遇到的路人,都有可能是各種退化性疾病的患者,民眾應有基本的認識,才能給予幫助。以巴金森病為例,患者的症狀時有起伏,特別是長期服藥的病友可能有藥效波動的「開關現象」,出現突發性的「凝凍」,如木頭人一般,雙腳釘在地上,行走困難,容易跌倒。民眾如果遇到病友出示小卡,請協助他移動到安全的地方坐下休息,並通知小卡上的聯絡人。雖然是簡單的幾個動作,就能避免病友因突發的動作障礙而遭遇更嚴重的意外事故。
歡迎索取[巴金森關懷小卡]
- 病友可逕向「社團法人臺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索取,也歡迎醫療診所代為發送給病友。
- 協會電話:(02)23812138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臺大醫院研究大樓15樓1528室
(※珍惜資源,每人索取以3張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