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網頁說明  台大醫院:::
   
 
:::



 發燒話題
 塑化劑風暴後,只要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塑化劑
 醫事人員介紹
 老年醫學部--吳孟真醫師
 復健部--陳咏亮醫師
 醫療團隊
 巴金森病發現200年 臺大醫院與巴金森之友協會推動巴金森關懷小卡
   
 前期發燒話題
 前期醫事人員介紹
 前期醫療團隊



 

 



巴金森病發現200年 臺大醫院與巴金森之友協會推動巴金森關懷小卡
內容下載 :
PDF
 

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導因於腦內多巴胺神經細胞死亡,多巴胺分泌不足,以致於自主性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出現顫抖、動作緩慢,步態異常以及平衡受損等症狀。隨著老年人口逐年攀升,巴金森病患者的人數也逐漸增加。醫療的進步延長了病友的壽命也拉長了與巴病共存的時間。因此,認識巴金森病已經是高齡化社會各年齡層的共同課題。

紀念發現者Dr. James Parkinson,以其生日為世界巴金森日

19世紀初,英國醫師詹姆士.巴金森(Dr. James Parkinson)在倫敦街頭的六位老年人身上觀察到共同的動作障礙症狀:肢體顫抖、關節僵硬、行動緩慢及平衡感差;他將這些案例整理成論文發表,成為第一份關於巴金森病的正式文獻。其後醫學界才逐漸正視這種疾病,並以發現者為名,定義為「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1996年,歐洲巴金森病協會決議以巴金森醫師的生日4月11日訂為「世界巴金森日」。

巴金森關懷小卡--人人都能幫助病友

然而一般大眾對於巴金森病仍是不甚了解,巴金森患者如果獨自外出正好出現藥效減退時的動作障礙(如:步態凝凍、跌倒…等),路人往往不知如何幫助他。為此,「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及「社團法人臺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特別推出「巴金森關懷小卡」-簡易說明疾病症狀及病友面臨突然無法行走(藥效減退)所需之幫助,鼓勵病友可填上姓名及緊急聯絡人的電話並隨身攜帶。當病友出門在外發生動作障礙且不巧沒有親友陪同時,可出示此小卡請身邊的人協助。

臺大醫院巴金森中心主任暨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吳瑞美教授表示,臺灣已逐漸進入高齡化社會,每個人的親人、朋友,甚至遇到的路人,都有可能是各種退化性疾病的患者,民眾應有基本的認識,才能給予幫助。以巴金森病為例,患者的症狀時有起伏,特別是長期服藥的病友可能有藥效波動的「開關現象」,出現突發性的「凝凍」,如木頭人一般,雙腳釘在地上,行走困難,容易跌倒。民眾如果遇到病友出示小卡,請協助他移動到安全的地方坐下休息,並通知小卡上的聯絡人。雖然是簡單的幾個動作,就能避免病友因突發的動作障礙而遭遇更嚴重的意外事故。

歡迎索取[巴金森關懷小卡]

  • 病友可逕向「社團法人臺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索取,也歡迎醫療診所代為發送給病友。
  • 協會電話:(02)23812138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臺大醫院研究大樓15樓1528室
    (※珍惜資源,每人索取以3張為限)

公共事務室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訂閱/取消 與我們聯絡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