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網頁說明  台大醫院:::
   
 
:::

專題報導

 認識骨質疏鬆症
 老年人關節不一定是「天然ㄟ尚好」--漫談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術後靜脈栓塞之預防藥物
   
   
 前期專題報導



 

 

:::
認識骨質疏鬆症
內容下載 :
 

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病。由於是無聲疾病,應該及早預防,適當補充鈣質;一旦診斷,也要及早治療,才能確保骨質疏鬆症治療效果。

何謂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骨骼慢性疾病,成人自35歲起,隨年齡增加,毎年骨質流失約0.5~1%,50歲起流失更快,毎年流失約1~3%;由於骨質減少,骨骼孔隙變大且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因而增加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如何發生?
骨質疏鬆症依發生原因分成「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與「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發現,50歲以上停經婦女骨鬆盛行率為38.3%。因女性停經後體內雌性素急遽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大幅增加,使得骨量流失造成脊椎壓迫性、髖骨與手腕骨折。
  •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根據2008-2011年中華民國骨鬆學會調查,50歲以上中老年人骨鬆盛行率為31%。因年老時造骨細胞功能衰退,使得骨質流失造成多發性脊椎楔形、肱骨、脛骨、髖股骨折。

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 長期服用藥物:類固醇、荷爾蒙阻斷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免疫抑制劑、化療藥物等。
  • 生活習慣不良:鈣質攝取不足、少日曬、抽菸、酗酒、咖啡成癮、缺乏運動者等。
  • 內分泌失調: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腎上腺皮質過高、性腺功能低下者等。
  • 骨折高危險者: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中風、帕金森氏症、癌症骨轉移等。

骨質疏鬆會造成?
骨質疏鬆症對病患及社會衝擊在於各種相關骨折之可怕後果,特別是髖骨、脊椎(壓迫性或變形)、手腕骨折,其中髖骨與脊椎骨折均會增加死亡風險。臺灣屬於骨折高風險地區,50歲以上女性1/3,男性1/5一生會發生一次髖骨、脊椎或手腕骨折。

髖骨骨折
依2010年健保住院資料調查,50歲以上髖骨骨折案例為女性13,899例,男性8,616例,平均每年增加9.3%。國際骨質疏鬆症學會於2012年公布世界排名,臺灣髖骨骨折機率為亞洲第一。一旦發生髖骨骨折,須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期間因長期臥床易造成感染而增加死亡風險。除了急性期平均醫療費用,其後亦將耗用家人照顧與社會資源,是最須防範的骨鬆性骨折。

脊椎骨折
臺灣於1994年曾調查65歲以上脊椎骨折盛行率,女性為19.5%,男性為12%。脊椎骨折指脊椎體受壓變形,並不一定有斷裂處。隨變形程度,可能伴隨駝背、身高變矮與背痛等症狀,需作脊椎X光檢查。一旦發生脊椎骨折,須接受椎體成形或矯正手術,未治療將嚴重影響肺和消化系統,並增加再次骨折發生機率。

手腕骨折
手腕骨折好發於橈骨接近手腕關節3公分處,易發生在50歲剛停經婦女,常見發生原因為提重物,絆倒或滑倒時以手扶地。一旦發生手腕骨折,以石膏加上外固定器作治療,僅暫時性影響日常生活。

骨質疏鬆診斷方法
骨質疏鬆症早期無明顯症狀,多半等到骨折發生,才知罹患骨質疏鬆症;一旦察覺有症狀,如慢性疼痛、腰酸背痛、行動不便、駝背和身高變矮等,必須立即就醫診斷,避免發生手腕、脊椎、髖骨骨折。

如何診斷骨質疏鬆症?
骨質密度檢測
「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骨質密度檢測方法,應同時測量「腰椎」及「髖骨」,若兩處都不能正確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1/3處之測定取代。依據檢測結果換算T值(T值=(骨密檢測值–年輕白種女性骨密平均值) /標準差),來判定骨質疏鬆程度:


誰需要檢測?

  •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 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
  •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 脆弱性骨折者(指在低衝擊力下就發生骨折)。
  • 罹患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量流失之相關疾病者。
  • 所服用藥物和低骨量或骨量流失有相關者。
  • 任何被認為需要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者。
  • 接受治療中,用以監測治療效果者。
  • 有骨密度流失證據而可能接受治療者。

骨質疏鬆預防與治療
防治骨質疏鬆症宜「預防勝於治療」,應及早儲存骨本,減少骨質流失,並改善日常生活行為,例如增加飲食中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保持體重、避免菸酒、規律運動、預防跌倒等。

該如何預防?
飲食
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為預防骨鬆首要步驟。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國人透過飲食每日僅攝取500mg鈣質與300IU維生素D,而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建議每日應攝取「1200mg鈣質與800IU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症,因此需攝取高鈣食物或補充鈣片來儲存骨本,預防骨鬆。

生活型態

  • 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理想BMI在18.5到24之間(體重kg/身高M2)。
  • 飲酒:適當飲酒為男性每日小於2單位,女性小於1單位(2單位飲酒範圍=約為20公克的酒精,相當於500C.C.啤酒(酒精濃度4%);160C.C.紅酒(酒精濃度12.5%);50C.C.烈酒(酒精濃度40%)。
  • 抽菸:抽菸會降低骨質密度,增加骨折風險。

運動
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發生。

  • 低至中強度負重運動:走路與快走。
  • 高強度負重運動:慢跑與跑步。
  • 綜合型負重運動:走路、慢跑、與爬樓梯。
  • 特殊撞擊運動:舉足跟、登階、踏箱、跳躍、與踏步。
  • 其他運動:游泳與太極拳。

避免跌倒
骨質疏鬆症患者跌倒易造成手腕、脊椎、髖骨等脆弱性骨折,應補充適當維生素D與蛋白質,並規律運動,避免跌倒發生。

該如何治療?
防治骨質疏鬆症之最終目的,在於減少骨折發生。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在上市前都經臨床試驗證實可降低骨折發生,骨鬆藥物依作用機轉,可分為抗破骨(抗骨質流失)、促造骨(促骨質生成)與混合型三類:

臨床醫師依據病患骨質密度檢測結果,與骨折發生程度開立合適的骨鬆藥物,無論使用何種藥物,治療需一年以上才真正可達到減少骨折效果,不宜太早停藥,更重要是每日補足適當鈣質與維生素D,才能發揮藥物最佳效果。

市售鈣片多含鈣質與維生素D,依等級可分食品級與藥品級,依鈣鹽成分可分碳酸鈣、磷酸鈣、檸檬酸鈣與醋酸鈣,其中「藥品級磷酸鈣」為最接近骨質鈣成分,具有療效高與副作用低的功效,為搭配骨鬆藥物的首選鈣片。

醫師小提醒
臺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骨鬆與骨折盛行率及社會醫療資源之耗損恐將持續攀升,民眾需要提高骨鬆的認知,注重骨密度檢測與避免跌倒,以「預防勝於治療」共同防治骨折發生。

資料來源

  1. 2013 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
  2. 201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
骨科部主治醫師 洪立維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訂閱/取消 與我們聯絡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