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臺灣爆發「食品添加物起雲劑含DEHP之食品污染事件」,「塑化劑」雖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立即危害,但長期大量攝取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慢性影響(可能具有干擾內分泌系統及環境荷爾蒙效應)。「塑化劑」顧名思義就是製造塑膠容器時的添加物,因此除了在食品添加物中要避免塑化劑外,不要忘了我們還有以下好多機會可能會接觸到塑化劑:
- 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電線塑膠外皮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
- 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
- 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 等
食品中的塑化劑可能會經由食品外包裝、保鮮膜之塑膠包材或容器滲出而污染食物;在微波、蒸煮、加熱、盛裝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時,更易滲出污染食物。由上可知,如果要避免塑化劑,首要應該省思「生活及飲食習慣」。由於臺灣的便利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塑膠製品及加工產品,如果不從根本做起,實在很難不接觸到塑化劑。
最簡單的方式是試著「親手做便當」,從食材採買至烹調,注意以下小細節,不僅可以避免塑化劑,更可以提供家人一頓健康又安心的餐點。
採購:
- 選購生鮮食材,避免加工再製產品。
- 少買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食材。
- 多採買天然新鮮蔬果。
烹調:
- 少用加工調味料,使用天然辛香料。
- 低油烹調,烹調方式可利用烤或蒸煮等方式。
包裝/復熱:
- 避免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
- 可以使用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食物後再加熱。
-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來包裝油性食物。
最後,像是多運動增加新陳代謝;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多喝水(但少喝塑膠瓶裝水)、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等等,都是可以從生活中養成的習慣,不僅可以避免食安問題更可以讓身體更健康樂活。
延伸閱讀:
- 欲閱讀「塑化劑」相關文章,請參見「2017年3月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塑」造人生!塑化劑對人體內分泌的干擾不可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