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攣縮是燒燙傷常見的合併症之一,在傷口癒合過程中,病人經常維持舒適之臥位是造成關節攣縮畸型之主因,預防關節攣縮及疤痕組織之措施包括:
- 維持體位在功能性位置,以固定板、砂袋或枕頭將肢體關節固定於功能性位置。
- 促進、維持關節活動度:協助病人完成全關節之活動度運動,以維持關節之可動度。
- 減少瘢痕組織增生:可利用局部加壓方式,壓力需維持在25mmHg,通常是請病人穿上彈性衣。
燒燙傷初期即能夠維持正確的姿位,有助於傷口消腫,維持功能以及減輕日後疤痕攣縮的情形。
關節僵硬的處理
因為怕痛不敢動或水腫,而造成關節僵硬。其處理方式如下:
水療:藉著水中復健運動,維持受傷肢體關節最大活動及肌肉強度。水療時使用比洗澡水溫度稍低的水即可,一般約38℃左右;一次水療時間約15~20分鐘。
關節運動:不加外力之主動運動(無攣縮之關節),或被動運動(已攣縮之關節)。另外手指的爬牆運動,可以連帶幫助肩關節的運動。
疤痕攣縮所造成的後遺症
燒傷後的傷口,形成疤痕在所難免,但如果沒有好好加以照顧,則極可能形成疤痕的增生肥厚,或是攣縮,如此不但導致外觀上改變,而且會造成功能上的障礙。
預防疤痕攣縮的方法-定期復健運動
應儘量以日常生活動作來伸展肢體,休息時維持患肢肢體正常的功能位置。正確的姿勢如下:
- 臉部:可正常進食,強調張大嘴的動作,如:吹口哨、嚼口香糖、笑、唱歌…活動臉部肌肉。
- 頸部:臥床時保持頸部後仰,伸展頸部肌肉、關節,可用適當大小的枕頭墊於肩下,保持伸展姿勢。
- 腋下:可作伸展肢體,例如:自行穿衣、吃飯、作投籃、游泳等動作。
- 手指:可作伸展肢體,例如:握拳、伸展手指、穿衣扣鈕扣、綁鞋帶等。
- 手臂:置於水平或比水平稍高的位置。
- 手肘:維持伸展的姿勢。
- 手部:保持功能性位置,可使用副木來協助。
- 髖部:採外展姿勢。
- 膝蓋:維持5度~10度微彎曲的姿勢。
- 足踝:保持90度的姿勢。
- 下肢:可作伸展肢體,腿部運動及腳踝關節環型運動。例如:抬腿、彎曲下肢關節、踩腳踏車運動、爬樓梯等,但須注意活動安全避免跌倒。
- 軀幹:藉著運動伸展肌肉與皮膚,例如:深呼吸與擴胸運動。
復健運動可以維持關節正常活動度及伸展疤痕組織,避免疤痕攣縮及關節硬化,但過與不及都會造成傷害,如果有任何不適,請密切諮詢您的醫療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