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專題報導
*
有便祕 就有痔瘡嗎?
聞癌色變~關於大腸癌
*
便祕的藥物治療
     
 
前期專題報導
 
 
     

 

 

 

 

 

 

 

:::

有便祕 就有痔瘡嗎?
內容下載 :
 

小美是上班族OL,每天工作加班忙碌,又是三餐在外,假日在家也總是窩在沙發看電視,很少運動,不過最讓她困擾的是便祕了,每次排便時,一坐在馬桶就坐好久,甚至有時候要去藥局買通便藥。有一天上廁所發現解便出血,緊張得跑來門診求治,經詳細檢查後發現是痔瘡作怪,經飲食、運動及藥物的協助下,現在每天排便都很順利…那痔瘡與便祕有關嗎?

俗話說十男九痔,在臨床經驗中,女性的病人也不在少數,有時甚至比男性還多,可見痔瘡患者之多而且普遍。痔瘡是最常見的肛門疾病,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發生痔瘡,只是大小及嚴重程度不同而已,50歲以上平均每2個人就有1位曾罹患痔瘡。

痔瘡是肛門口黏膜下的靜脈叢,也是一種人體正常的軟墊組織,每個人都有。只不過,隨著時間變化,這些靜脈叢可能因某些因素而鬆弛,進而朝肛門口下墜並脫出,形成所謂的痔瘡。

痔瘡一般分為內痔與外痔,在肛門位置有個叫齒狀線的地方,齒狀線以上的肛門黏膜,它就跟內臟一樣,對疼痛不敏銳。內痔就是長在齒狀線以上,因此在症狀表現上,比較不會痛。純粹的內痣,最常見的就是大便無痛出血,通常病人會覺得直腸肛門老是熱熱的有灼熱感不舒服。如果是齒狀線以下,這裡的皮膚感覺是跟體表一樣,感覺非常敏銳,一旦有痔瘡出血所造成的血卡在這裡,便會劇痛而造成典型的坐立難安。嚴重的患者,不但解便出血,有時候還會有脫肛的現象。

為什麼說便祕是痔瘡發生與發作的重要因素?

便祕是消化道一種最為常見的臨床症狀,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食物進入胃腸道後,經過消化吸收,一般經過24~48小時就可將食物殘渣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若食物殘渣在腸腔內滯留時間過長,水分被大量吸收導致糞便過分乾燥、堅硬,就會擾亂了正常的排便規律。對不同的病人來說,便祕有不同的涵義,常見的症狀有: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每週小於3次)、糞便乾硬、常有排便困難感(包括費力排便、排出困難或不完全、排便費時及需其他方法輔助排便)等現象。這些情況都容易造成直腸和肛門部的血液循環不良,因而容易產生痔瘡。

由於痔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排便不順暢引起,因此痔瘡的治療首重改善排便習慣:

  1. 避免進食過少或食品過於精緻、缺乏纖維,以免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 避免排便習慣受到干擾:在精神因素、生活規律的改變、長途旅行過度疲勞等未能及時排便的情況下,易引起便祕。
  3. 避免濫用瀉藥:濫用瀉藥會使腸道的敏感性減弱,形成對某些瀉藥的依賴性,造成便祕。
  4. 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特別是腹肌的鍛練有利於胃腸功能的改善,對於久坐少動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腦力勞動者更為重要。
  5.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規律。有便意時不要忽視,及時排便。排便的環境和姿勢儘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壞排便習慣。
  6. 建議患者每天至少喝6杯250ml的水,並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清晨可以說是一天之中補充水分的最佳時機,因為清晨飲水可以使腸胃馬上甦醒過來,刺激蠕動、防止便祕。
  7. 最多坐在馬桶上5~10分鐘。長期坐著會減少肛門附近的血液回流,增加痔瘡的形成。

至於痔瘡的治療方式,對於輕度痔瘡可使用軟便劑、痔瘡外用藥膏或栓劑及其他非手術(如:橡皮筋結紮法、紅外線燒灼治療法等)的治療方法,而對於較嚴重程度的痔瘡就必須以外科手術方法治療,來緩解或解決痔瘡及其引起之併發症,例如慢性出血造成貧血,若是發生痔瘡脫垂、潰瘍等影響生活作息的情形,就需要採取積極的治療。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規律的生活,以及良好的排便習慣,是預防痔瘡最好的辦法。

 

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林本仁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