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兒童專欄
我的快樂寶寶-談嬰幼兒的先天氣質、親子互動及情緒管理
近視的預防與治療
 
 
 
前期兒童專欄
 
 
     

 

 

 

 

 

 

 

:::


我的快樂寶寶-談嬰幼兒的先天氣質、親子互動及情緒管理
內容下載 :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是個快樂的人,許多父母更把教出一個快樂的孩子作為最高目標。但是如何擁有快樂生活呢?1937年就開始的「哈佛成人發展研究」中發現,成功的友誼使生命圓滿,友誼是最能預測快樂的一個因素。當一個人擁有讓自己脫離貧窮的財富之後,尤其在中年以後,預測快樂的唯一指標就是友誼了。所以簡單來說,你要有快樂的孩子,就要教他如何交朋友;我們談嬰幼兒的情緒管理、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就是希望未來他能夠擁有更多友誼,擁有快樂的人生。

嬰幼兒的先天氣質
說到快樂,一定有許多人想到每個孩子似乎天生就做了不同的設定。作父母的都知道孩子生來就不同,所謂氣質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指標,而是一個複雜、包含多面向的概念,指的是孩子「對於外在事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特質」;而這些與生俱來的特質很穩固、不易被改變。許多父母回頭想到孩子剛出生的那段時間,再對照孩子的成長過程表現,會發現居然有如此高的相似性。我們發現,孩子的性格受到氣質很大的影響,就好像房子的品質與地基息息相關一樣,氣質提供情緒和行為的建材,使性格建構在氣質之上。

氣質有不同向度,練習從各方面去觀察孩子
例如心理學家凱根(Kagan)特別去注意:當寶寶接觸到新東西時,他們的反應是什麼?發現大多數寶寶會瞪著新玩具看很久,很好奇,他稱為低反應的氣質;但是有些寶寶不喜歡新東西的闖入、很愛哭,他稱為高反應的氣質,這樣的寶寶占了20%,而高反應的寶寶未來也有較高比例成為焦慮的孩子。但這只是一種分類的方式,反應高低也只是氣質的一種向度而已,還有其他可以討論的角度,例如注意力廣度、社會化能力、活動程度…等,我們談氣質是為了瞭解孩子的傾向,了解害羞、膽怯的孩子不會長大成陽光、外向、大膽的孩子,但是我們可以用適合這個孩子的方式養育他,先天及後天影響一個孩子的因素很多,氣質並非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從專注、耐心的親子互動當中,建立安全良好的依附關係
了解孩子的氣質,有助於建立親子間良好、安全的依附關係。而父母注意孩子的情緒生活 ,就是使孩子快樂最好、最實際的方法。很小的寶寶就有主動互動的意圖,由寶寶主導、父母跟隨互動的遊戲過程是種雙向溝通,這種專注、耐心的互動可以幫助寶寶神經結構朝向情緒穩定的方向發展。嬰兒一出生就可以表達厭惡、緊張、有興趣和滿足等各種情緒;在6個月之內,他們經驗到憤怒、恐懼、悲哀、驚訝和快樂;再過一年,他們會覺得不好意思、發窘、嫉妒、罪惡感甚至驕傲。而父母去了解孩子對哪些外界刺激會產生特定的情緒反應,不但是親子建立依附關係的過程,更是使孩子快樂的最大秘密。

無助的嬰兒需要跟餵食他的人很快建立一個安全的關係,而父母很容易被寶寶感動,這個雙向溝通牢固之後就完成所謂的「依附」。隨著被父母照顧和注意的經驗,依附關係越來越親密,而與父母有安全依附的孩子長大後較快樂、較少與他人有情緒衝突、較有同理心,也較不容易被激怒。

如何養育快樂寶寶?
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有助於建立穩定的安全依附關係,這樣的互動經驗能提供孩子安心滿足的感覺。那麼,如何能夠養育出快樂寶寶,促進孩子情緒調節能力發展呢?以下有一些原則可供參考,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情境:
晚餐前,2歲的小傑哭鬧著說「要吃餅乾!不要飯!餅乾!餅乾!餅乾!」,小傑媽媽猶豫著要不要讓小傑吃一小塊餅乾,又擔心小傑會吃不下晚餐。小傑越喊越大聲,眼看著媽媽遲遲不肯去拿餅乾,乾脆躺在地上歇斯底里地用力地尖叫哭泣。

原則一:維持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態度
「不要不要!」似乎是1~2歲的孩子最常掛在嘴邊的叛逆宣言,隨著認知、語言、動作等各方面的能力發展逐漸成熟,小小孩開始到處翻箱倒櫃、喜歡玩你丟我撿的遊戲,開始有自己的主見,開始挑食、開始抗議,開始耍賴、測試底線。對於小傑的哭鬧,小傑媽媽可能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1. 和小傑講道理、交換條件,「先吃飽飯再吃餅乾好不好?」
  2. 生氣地對著小傑大喊:「不要再哭了!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處理方式,但很重要的一點是,維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及處理原則。所謂「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就是平靜地告訴孩子當下的規範是什麼,堅持原則,不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當孩子發現上次大聲哭鬧得不到餅乾,這次躺地哭鬧尖叫卻可以,那麼,下一次孩子就會得寸進尺,繼續用更激烈的哭鬧方式測試父母的底線。以小傑的例子來說,有可能是因為小傑媽媽原本說好「吃飽飯再吃餅乾」,小傑不肯,後來媽媽只好和小傑交換條件「只能吃一片餅乾就要吃飯」,小傑還是堅持不肯,小傑媽媽好話說盡、無計可施,覺得很生氣也很挫折、最後只得受不了破口大罵,當小傑最後聽到媽媽生氣地說「不行就是不行!」,也可能因為需求無法滿足、失望挫折而哭鬧得更厲害,同時,小傑媽媽的原則似乎也容易隨著孩子跟自己的情緒變動,孩子無所依循,而形成惡性循環。

原則二:當寶寶哭鬧時,父母親得先保持冷靜
維持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態度,能夠提供孩子穩定一致的規範及回應,並逐步形塑合宜適切的行為,增加正向情緒。但實際情況往往沒有這麼簡單,父母親也得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看到哭鬧不休的孩子,有時父母親也會失去理智或忍不住發脾氣。因此,父母親本身得先覺察及了解自己的情緒,能夠自我調節、保持冷靜,盡量避免因為自己的情緒波動而影響教養態度及原則的一致性,才能穩定勝任孩子的情緒管理教練,也才能在孩子哭鬧尖叫時,有餘力靜下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態及哭鬧原因,並適時地協助及引導孩子。

原則三:在平時多觀察及注意孩子的情緒
嬰幼兒的情緒容易受到生理因素及環境因素影響,要能正確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態及哭鬧原因,得從孩子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當中開始收集情報,觀察及注意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對什麼人事物容易有特別的情緒反應,喜歡玩什麼、吃什麼等等,這些觀察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氣質與行為特質,也有利於推測影響孩子情緒反應的因素。例如,小傑可能是晚餐時間到了,肚子餓得受不了才急著要吃東西;又或者是,小傑最近開始愛吃甜食,之前家長也多順從、很容易就讓他得到滿足,所以小傑變得越來越難抗拒餅乾的誘惑。有了這些觀察及歸納,家長就比較能夠掌握或預測孩子的行為反應,也比較能夠接納孩子不同階段的變化。

原則四:同理及接納孩子的情緒,協助他表達出來
注意到孩子的情緒反應之後,可以試著用不批判的語氣去描述他的情緒、推測這些情緒從何而來,例如,「肚子好餓喔!好想趕快吃東西,是嗎?」,或者是,「餅乾好香好甜,你真的好喜歡吃餅乾喔!」、「媽媽不讓你吃餅乾,你好難過、好生氣」等等。「同理」簡單來說,就是設身處地去體會孩子的情緒狀態,當家長嘗試用口語去描述或推測孩子的感受,他會覺得被了解,負向情緒會較容易平復,此外,這些嘗試同理的語句也在示範情緒表達的方式,以及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詞彙庫,讓他了解,原來「想吃餅乾卻不能吃」的這種感覺叫做「難過」或「生氣」。當孩子願意忍耐或調適情緒,別忘了肯定他的努力,等到孩子情緒較平復之後,再和他討論問題解決的策略。當孩子越來越能夠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及解決問題,情緒調節能力也會越來越成熟

結語
和諧的親子互動,是一個彼此尊重及相互調整的動態過程,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及策略,特別是遇到容易生氣的寶寶,擔任孩子的情緒管理教練更是家長的一大挑戰,若能掌握以上原則,試著了解及協助孩子,穩定地執行,相信快樂寶寶會越來越多,愛生氣的寶寶也會逐漸有正向改變。孩子的成長旅程需要家長的耐心陪伴及敏感回應,家長也會因為這些付出而有豐富收穫。

參考資料
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遠流出版)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鄭安安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楊孟儒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