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保健園地
 
     
   前期保健園地
 
 

 

 

 

 

 

 

 

:::


腸病毒感染-家長不可不知
內容下載 :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型別繁多且廣泛的分布於全球,而人類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感染源。腸病毒包括 25 種 A 群克沙奇病毒、6 種 B 群克沙奇病毒、3 種小兒麻痺病毒、30 種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 68-71 型腸病毒,一共有 67 種病毒。腸病毒感染雖在世界各地都有,但以亞洲國家為最多。依據疾管局之國際疫情報告顯示,東南亞及大陸地區之腸病毒流行每年都有相當的疫情傳出,且型別各地區也有不同,所以國際來往頻繁的今日,腸病毒在各地的流行訊息也是國人需要注意的資訊。

臺灣地區的腸病毒疫情通常在春末夏初、初秋流行,以 5-6 月及 9-10 月為高峰,臺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每次引發流行的腸病毒病毒類型可能都不一樣。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多發生於 10 歲以下,年齡愈小症狀愈明顯。

一、臨床症狀

(一)潛伏期約 3-5 天,大多數感染者並無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

(二)腸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
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引起如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腸病毒感染較常見的疾病、臨床症狀及可能病毒型別如下:

  1. 疱疹性咽峽炎:由 A 群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 4-6 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 手足口病:由 A 群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 71 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 7-10 天。
  3. 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肌炎:由 B 群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
  4. 流行性肌肋痛:由 B 群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 1 週。
  5. 發燒合併皮疹: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三)重症腸病毒,定義如下:

  1. 出現典型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同時有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狀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之症狀或併發腦炎、腦膜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肝炎、心肺衰竭等嚴重病例。
  2. 出生 3 個月內嬰兒,出現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敗血症徵候,並排除細菌等其他常見病原感染者。

二、治療
目前治療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絕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對於腸病毒重症患者之治療,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至各大醫院或至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應變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一)支持性療法:
包括退燒、臥床休息、預防與治療脫水,口腔與喉嚨痛時宜進食軟質或流質飲食。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之病人,則採對症療法,如:腦膜炎需要降腦壓藥物,心肌炎需要積極及嚴密的觀察與治療。

(二)免疫球蛋白注射:
針對中樞神經系統及上述重症感染之幼兒,須由醫師審慎評估病童的臨床症狀以後使用。

三、預防方法

(一)腸病毒有高傳染率,流行期間請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且要避免與疑似病人接觸。

(二)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

(三)加強個人衛生,正確並且勤加洗手。

(四)兒童玩具應常消毒清洗,不讓幼兒養成咬玩具的習慣。

(五)加強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

(六)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可以提高抵抗力。

(七)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的症狀請儘速就醫。

(八)家裡有腸病毒感染的小朋友時,如何預防腸病毒

  1. 隔離生病小朋友與其他小孩,小心處理病人的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家裡的人和生病小朋友都應該加強洗手,尤其是在處理生病小朋友的糞便之後及飯前。
  2. 不要與生病小朋友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如:奶瓶、奶嘴、湯匙等。
  3. 生病小朋友請在家隔離,多休息並適當補充水分,且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以免傳染給他人;學童則應請假在家休息至少一星期,或直至無發燒現象,以免傳染給同學。

四、腸病毒消毒方法

(一)消毒方法的選用

  1. 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
  2. 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
  3. 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4. 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5. 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二)含氯漂白水之使用方法(使用時請穿戴防水手套並注意安全)

  1. 一般環境消毒,建議使用 500ppm 濃度之漂白水。
  2. 針對病人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1000ppm之漂白水。
  3. 以泡製 500ppm 含氯漂白水為例:

(1)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 5-6%)5 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 15-20cc)。

(2)加入 10 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 1,250cc,8 瓶即等於 10 公升),攪拌均勻即可。

(三)環境消毒重點

  1. 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
  2. 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
  3. 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五、預防接種建議
目前腸病毒中除小兒麻痺病毒外,没有疫苗可供預防。腸病毒 71 型疫苗尚在研發階段。

六、何種情況需要停課
在腸病毒流行期間,教(托)育機構內群聚事件多,應落實”生病不上學”的觀念,請假在家休息,避免傳染給其他同學。腸病毒在發病 2 星期後,咽喉的病毒量已大量的減少,透過口鼻分泌物的傳染危險性已大為降低,原則上建議其請假一至兩星期(以發病日算起)。

在小學低年級、幼稚園等機構,於一週內同一班級有兩名以上(含 2 名)的幼(學)童經醫師臨床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時,表示感染已有聚集現象,衛生單位應與機構及學童家長充分溝通,並督導機構內幼(學)童個人衛生教育(如:勤洗手、戴口罩…)及環境消毒,且依據中央公告之強制停課規定,決定該班級是否停課及停課天數。停課天數以 1-2 星期為原則。

七、結論
認識腸病毒,了解腸病毒,就能知道如何去面對它與預防感染。打擊腸病毒最重要的是徹底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促使社區與家庭均能提供適當的洗手環境與設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正確的醫療常識,當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追蹤病情,才能將腸病毒徹底圍勦,保障個人的最佳健康。

 

 

護理部12PW護理師 楊苤葶、黃立君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