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發生霍亂疫情,國內發布今年首例境外移入霍亂確定病例
疫情內容來源日期:4月19日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國際間發生多起霍亂疫情,國內發布今年首例境外移入霍亂確定病例
近期國際間發生多起霍亂疫情,喀麥隆自去年5月至今發生1971年以來最大霍亂疫情,累計報告近12,800例,含742例死亡。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Kisangani市發生霍亂疫情,今年截至目前累計537例病例,其中33例死亡,市長宣布一級警戒狀態。馬來西亞沙勞越的Limbang3月爆發霍亂疫情,至少111人感染。
疾管局發布我國今年首例境外移入霍亂確定病例,個案為居住於南部29歲女性,於3/27~3/30前往馬來西亞(沙巴)旅遊,返國當晚即出現腹脹不適、嘔吐、無痛性腹瀉等症狀,隔日隨即就醫治療。4月12日經該局檢驗確認為產毒性霍亂弧菌(血清型O1 Ogawa),經治療後症狀已改善。個案自述於當地海灘食用之烤魚、烤蝦有異味,另目前同團旅客(5人)及同住家屬(2人)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持續監控中。
霍亂是一種猝發性的急性細菌性腸炎,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通常為2-3天,症狀包括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其主要傳染途徑是經由帶菌者之糞便或嘔吐物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感染原因多為食用未煮熟受污染的水產品或食入已受污染的食物,感染後是否發病則與食入菌量及宿主免疫力有顯著相關。
霍亂好發於非洲、中南美洲及東南亞等衛生條件教較差的地區,民眾前往當地經商、工作及旅遊時,應勤洗手並注意飲食飲水衛生,食物應充分煮熟、飲用水應煮沸或使用瓶裝水,並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回國後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及接觸史,作為醫師診治之參考。
東南亞地區進入登革熱好發季,前往民眾應注意防範 ;落實孳生源清除及容器減量,及早因應南台灣登革熱疫情
疫情內容來源日期:4月8日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東南亞地區進入登革熱好發季節,提醒民眾應注意防範
隨氣候逐漸回暖,病媒蚊漸趨活躍,東南亞地區逐漸進入登革熱好發季節。依據疾管局監測資料,今(100)年迄今共37例登革熱病例,其中22例為境外移入,皆來自東南亞國家,且國際監測顯示部分東南亞國家今年疫情可能比往年嚴重,包含菲律賓、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寮國、新加坡。
據歷年監測,我國幾乎每年之登革熱本土疫情均由境外移入病例在國內再傳染他人所致;呼籲民眾,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探親、旅遊或工作時,務必做好防蚊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署核可防蚊劑。回國後如有發燒、頭痛、出疹、肌肉或關節痠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作為醫師診治之參考。
落實孳生源清除及容器減量,及早因應南台灣登革熱疫情
今年登革熱防治政策仍以落實孳生源清除及容器減量為主,將由中央、地方政府於登革熱流行季前(每年3-6月),即加強推動社區容器減量工作,如鼓勵社區民眾及各級學校積極參與容器減量工作,以加強民眾及學生對積水容器減量重要性的認知,減少孳生源產生,以降低疫情發生風險。為避免病媒蚊產生抗藥性且利於緊急疫情時之成蟲化學防治有效性,將儘量限縮噴藥為原則,並應因地制宜且依專業評估,執行緊急防治所必須之病媒蚊噴藥工作。
台大醫院感染控制中心關心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