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是青少年常見的問題,大約11%到30%青少年有睡眠障礙。本文將介紹青少年睡眠特徵、睡眠障礙常見類型、以及睡眠衛生。 (一) 青少年睡眠特徵 睡眠時間隨著年紀有顯著的變化,新生兒每天約16-20小時的睡眠,從分散在24小時的片段睡眠型態,形成主要凝縮在夜間的睡眠型態。進入青春期後縮短為8-9個小時,成人階段則平均睡眠約6-9小時。睡眠結構也隨年齡改變,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 sleep)占新生兒睡眠約50%,進入學齡及青春期,將減少到25~30%。 睡眠時相延遲(delayed sleep phase) 青少年的睡眠時相延後,約45%高中學生平日入睡時間約遲至12點過後,而91%高中生平日需在6:30起床,導致週間睡眠時間較短(5-7小時),需利用假日補眠。假日則72%會到9:00以後才起床,90%到午夜過後才上床。約20歲左右回到24小時作息。 青少年需要8-10小時睡眠時間 近年來青少年失眠問題日漸嚴重,尤其在15-18歲年齡層的青少女。比較全世界20個國家15-18歲青少年(Olds et al., 2010),可發現歐洲學生每天睡眠大約為8.3小時(假日10小時),美國學生約為7.5小時(假日9.5小時),亞洲學生最短,大約為6.7小時(假日8.8小時)。可能原因包括:3C產品過晚使用、學業壓力、咖啡因攝取過多、以及尼古丁、酒精等危險因子,還有網際網路的人際關係等。睡眠不足青少年若白天或週末補眠,可能改善認知功能,但無法取代充足夜眠(Lo et al., 2017, Sleep)。 (二)青少年常見的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基本機制大致可分為以下類型:
以下將分別介紹各個青少年睡眠障礙。 1. 日夜節律相位過度延遲(Delayed sleep phase disorder) 大約3-10%青少年有此困擾,其臨床表現包括晚睡晚起、白天嗜睡、夜間清醒警覺度高。成因包括較長日夜節律、白天活動量過低、睡前運動量過大、夜間睡眠驅力小、白天接受光度不足等。 建議處理原則如下
2. 嗜睡 青少年白天嗜睡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包括睡眠不足、原發性嗜睡症、猝睡症、及其他干擾睡眠品質的疾患,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原發性嗜睡症(Idiopathic hypersomnia) 患者在白天表現出昏昏欲睡、難以維持醒覺,難以叫醒、且醒來時意識混亂,影響生活品質。原發性嗜睡症可分為三個類型:(1) 長睡型原發性嗜睡症 (2) 非長睡型原發性嗜睡症 (3) 行為引發睡眠不足症候群。 猝睡症(narcolepsy) 猝睡症是大腦調控睡眠和清醒機制出現問題的一種慢性腦部疾病,其典型症狀包括以下:
猝睡病的發生率在男女相近,發病時間多在10-20歲間,易影響專注力和認知功能,學業表現下降,且影響人際關係。在交通過程突然進入睡眠可能發生危險(例如開車),此症導致交通意外的機率是常人的10倍。 檢查方式包括:(1)多相睡眠記錄(polysomnographic criteria):睡眠後很快發生REM週期。(2)人類白血球抗原HLA DQB1*0602作為輔助診斷猝睡症合併猝倒。(3)測量腦脊髓液中的下視丘分泌素(hypocretin-1)降低。(4)猝睡症與T細胞受器的α神經核有關聯,顯示此症與自體免疫機轉之關聯。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最常使用為中樞神經興奮劑(Ritalin或Modafinil)可減輕嗜睡症狀,控制日間嗜睡、預防猝倒。另可借助其他藥物固化夜間睡眠。 3.睡眠呼吸中止症 此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症狀隨年齡有很大的差異。每小時呼吸中止可發生5-30次或更多,伴有鼾聲和急促的喘息。通常會導致睡眠紊亂,日間疲憊與過度嗜睡,常出現過動、不專心、及衝動控制較差、情緒困擾、學業成就低落、神經認知功能下降等問題。睡眠呼吸關聯疾患在青少年階段有逐漸顯著的趨勢。可能原因包括腺樣體扁桃腺肥大、懸雍垂肥大、肥胖、顱骨畸形、呼吸道過敏。治療包括有體重控制、過敏治療、正壓呼吸器、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術等。良好治療可緩解症狀,並顯著改善日間功能缺損。 4.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不寧腿症候群 不寧腿症候群:在躺床還未入睡或正要入睡時,出現腿部無法克制、想動的感覺。在動一動腿之後會好一陣子,成人患者常在兒童階段即已出現不寧腿的症狀。常伴隨週期性肢體抽動。 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睡眠中出現週期性的腿部運動,最常發生於淺度睡眠期。常伴隨有喚醒現象,使睡眠片段化,難以維持完整的睡眠。 前述兩症皆易有不專注、過動現象,和ADHD高度相關。患者白天嗜睡、課業表現受影響。藥物治療以多巴胺促進劑(dopamine-receptor agonists)為主,亦可考慮其他多巴胺藥物(Dopaminergic agents如amantadine和selegiline,較不適用兒童)。 (三) 睡眠障礙的影響 睡眠有多種功能,是維持正常生理的重要活動,睡眠障礙不僅造成白天嗜睡,也可能造成心血管風險,導致注意力缺損,認知功能下降,造成學習問題與情緒行為問題。 青少年失眠常合併焦慮與憂鬱情緒 青少年失眠往往不僅是睡眠本身的問題,臨床上需詳細評估其誘發因子,例如是否有被霸凌、性侵、學業競爭壓力、家庭重大變故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憂鬱青少年很高比例會合併明顯睡眠障礙,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睡眠時間長度是自殺意念、自殺計畫、自殺行為之獨立因子,即使在控制憂鬱因子後仍有顯著相關。青少年最佳睡眠時數為8-9小時,增加或減少一小時的睡眠,可能影響11%的自殺計畫風險(Chiu et al., 2018; Lovato & Gradisar, 2014)。 針對青少年睡眠問題有以下建議
結語 青少年睡眠問題容易被輕忽,但往往是情緒行為問題的重要指標,睡眠問題若未獲得適當處置,亦可能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因此,改善青少年階段的睡眠衛生是極為重要的任務。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