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睡眠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只要閉上眼,不消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呼呼大睡,一覺醒來後精神百倍。但是對於有些人想睡這樣一場好覺,卻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於比登天還難。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就要注意是不是睡眠出了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睡眠障礙(sleep disorder)。
睡眠障礙是指睡眠的品質、長度、時機以及相關的行為與生理狀態上發生紊亂的情況。簡單的說,當你覺得睡覺沒有辦法完全解除你的疲憊感,或是對於睡眠這件事情不再像呼吸一樣自然時,可能睡眠已經出了問題!
失眠的症狀與原因
從身心狀況看失眠,可分為因睡眠環境改變、噪音、時差或是考試、演講等壓力事件產生失眠的症狀,時間通常不會超過一個月,這類失眠稱為暫時性失眠。這類失眠,只要有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若失眠超過一個月而且影響到日間的精神與功能,就稱為慢性失眠症。
慢性失眠症首重找出根本的原因並好好治療。常見造成慢性失眠症的身體疾病包括心臟機能衰退、慢性阻塞性肺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胃食道逆流、攝護腺肥大、慢性疼痛、肌肉骨骼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腦瘤、腦外傷等,都是直接造成失眠的原因。而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如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甲狀腺素等,也可能會惡化失眠的程度。此外,約 30~40% 患者的慢性失眠症是因為精神疾患所導致,常見的包括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若失眠確實超過一個月,日間身心功能也受到影響,但卻又找不到引起失眠身心疾患原因,則稱為原發性失眠症。
-
先看一下以下的案例故事:
- 故事:小方現年 27 歲,個性內向沉默,當兵時因社交技巧不足,加上環境改變,產生輕生念頭,最後被診斷出憂鬱症而退役。近兩個月又因和女朋友分手,白天時感覺容易累,早上 4、5 點就起床,比以前足足早了 2 小時。小方發現以前當兵時的不好情緒又出現了,覺得自己的未來沒有希望,對喜愛的線上遊戲也無感,每天只想發呆。
- 治療:這種合併精神疾患的失眠必須同時治療精神疾患。失眠乃憂鬱症常見的症狀之一,即使安眠藥越吃越多,仍然睡不好。以案例來說,需使用抗憂鬱劑來治療憂鬱症,再視失眠的嚴重程度考慮是否加用另外的安眠藥。
安眠藥不見得是失眠最佳處方
安眠藥的種類非常多,在使用上要注意五大基本原則:使用最低有效劑量、間歇式給藥、使用天數不超過四週,緩慢減藥以及避免反彈性的失眠(即停藥後出現比未用藥前更嚴重的失眠)。服用安眠藥仍應遵照醫師指示服用,初次服用須注意副作用,而且最好臨睡前才服用。
但安眠藥並非解決失眠問題的最佳處方,以上述罹患憂鬱症的27歲患者小方為例,未治療好失眠的源頭「憂鬱症」,即便安眠藥越吃越多,仍然睡不好。因此治療小方的失眠,需先使用抗憂鬱劑治療憂鬱症,再視失眠的嚴重程度考慮是否加用安眠藥。所以找到失眠的源頭進行根治,才是解除失眠困擾的最根本之道。
此外, 失眠也可以使用不吃藥的治療方式,我們稱之為「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這種療法順應著人體啟動睡眠的生理機制,藉由改變或調整失眠患者對於睡眠在想法與行為上的不良習慣,進而治療失眠。這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比起服用安眠藥,比較無法立竿見影,需要更耐心地反覆練習才能收到效果。
培養良好睡眠習慣比安眠藥更好
良好的睡眠習慣:
- 白天不宜躺床上
- 在固定而且合宜的時間上床、起床
- 傍晚進行 30 分鐘有氧運動有助強化睡眠能量
- 睡前 4 小時避免食用刺激性物質,如:咖啡、茶、可可、可樂、減肥藥等等
- 不建議就寢前4小時內飲酒、盡量別空腹睡覺
- 睡前 1~2 小時要結束工作
- 臥室宜安靜、不要太熱、不要太明亮
- 睡前作些放鬆的事,進行肌肉放鬆、自我暗示、腹式呼吸等放鬆方法
- 真的睏了再睡
失眠是一種身心狀態過於「清醒」的疾病。因此失眠時更應該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藉由「累積睡眠債」、「校對生理時鐘」以及學會「放輕鬆」來幫助自己戰勝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