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園地

:::
淺談睡眠障礙與睡眠認知行為方法
內容下載:
 
睡眠伴隨人的一生,影響人類甚鉅!它包含多重基本且重要的功能,除了減少罹病機率,也可提升免疫力,統合大腦、強化記憶力,及調整與重組情緒行為等。 國人因健康意識抬頭,近幾年來養生的概念已蔚為風潮,市面上及電視購物常可看見對於助眠的配方及助眠神器琳瑯滿目,由此可知,睡眠問題亦是民眾常見的困擾之一。 而睡眠障礙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失眠、嗜睡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猝倒及日夜節律睡眠障礙等。 而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失眠亦為複雜因素所造成,諸如:疾病、藥物、輪班、缺乏良好的睡眠環境及心理因素等。

根據研究指出,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對健康有所影響,長期失眠的人應該有極深刻的體會,其中尤以大腦如同罷工無法思考、處理事務的能力降低、往往累了不知如何放鬆、倦了不知如何休息、睡了不知如何成眠、醒了依舊昏沉,最後漸漸浮現焦慮情緒而陷入痛苦的深淵。有些研究結果指出:睡眠對學習與記憶的諸多好處之一,是加強對新記憶的擷取,甚至有實驗顯示,人在一夜好眠之後,要比清醒一天的末了更容易學習新事物,可見能擁有優質的睡眠是讓人多麼重要的事情。一般來說,當我們閉上眼睛開始睡覺即進入所謂的睡眠週期,此週期會經歷幾個階段,初期是淺睡期,此時大腦活動變少、身體逐漸放鬆並進入半夢半醒之間。接著是深睡期,大腦活動大幅減少,肌肉進入深層放鬆狀態,此階段很難因外界的干擾而醒來。接著再度回到淺睡期,不久之後即進入快速動眼期,此階段會有夢境出現,常稱為做夢期,大腦活動會劇增,但身體還是完全放鬆狀態。做夢期結束後可能醒來,或者再淺睡一會兒再醒來。上述完整的睡眠週期,耗時約莫90~120分鐘,睡眠週期所進行的方式相同,但每個人週期的長度則多少有所差異。週期的過程若受干擾而中斷,容易出現睏倦感;若有完整的幾個週期循環而一覺醒來,則會感到有睡飽並神清氣爽。然而對於有長期失眠困擾的人而言,遍訪名醫,只求一夜安眠,要擁有優質的睡眠,似乎已成奢望! 過去大眾的觀念認為失眠即是一種疾病,所以需要靠藥物治療;但睡眠科學的興起,逐漸強調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並建議慢性失眠個案嘗試接受非藥物治療的睡眠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教導個案找出干擾正常睡眠運作的相關因素,再透過想法的調整、睡眠作息的安排、放鬆訓練以及壓力管理等技巧,讓自身的睡眠系統發揮最大的作用。

睡眠認知行為方法首先可幫自己先建立一份睡眠日誌,替自己做份自我評估的表格,其內容包含:關燈或上床準備就寢時間、多久入睡、半夜醒來幾次、睡著的時段(打盹或中午小睡)、半夢半醒、主觀睏盹想睡、何時開燈或起床、飲酒、喝有咖啡因飲料、吃藥及運動等,可註記重要的活動或事件,採回溯性粗略的記錄即可,並將想睏及睡眠品質可用分數量化做主觀的評估打一個分數,有時候可從此份日誌中發現自己並非一夜未眠。對自己的睡眠有個概況之後,則需要做行為的調整,接下來需執行刺激控制法,即重新建立床舖與睡眠意念的連結,床舖只是用於睡覺,切勿於床上看電視、滑手機、吃東西、看時鐘數羊及思考事情等,床舖除了睡覺外不做其他事情;若躺床30分鐘仍無睡意即須起床離開床舖及房間,可嘗試聽放鬆的音樂及看些放鬆的電視節目(如:動物星球頻道、生態全紀錄等),待有睡意時再回房間躺床,睡不著即須再離開床舖。透過睡眠日誌得知自己的總睡眠時數後,即須訂定起床時間,例如每天6點鐘起床,則須午夜零時才能就寢,縱使再怎麼想睡也不能提前去躺床,且務必遵守隔天早上6點一定要起床,不能因為沒睡飽或還想睡而繼續賴床,上述做法,是將躺床時間限制在所需要的6個小時睡眠時間,白天也不能因沒睡好或睏倦感而補眠。 如此一來,睡眠效率會增加,待較好睡之後再逐漸將睡眠時間延長,此稱為睡眠限制法,持續執行之後亦可維持規律的睡眠節奏。

失眠的個案長期下來難免情緒會焦慮、不安、全身肌肉緊繃感,同時也有負面思考,久而久之,身體無法感受緊繃,更遑論甚麼是放鬆的感覺,此時要如何能入睡?所以,失眠的個案於平日即需練習放鬆技巧,如:傑克布森(E. Jacobson)漸進式肌肉放鬆法,此為運用經過設計的14個動作逐一讓身體每個部分的肌肉先繃緊、再放鬆,勤加練習,若遇到緊張焦慮時則可運用自如,在短時間內全身肌肉可漸漸放鬆,尤其睡前固定搭配練習,將有助於睡前適當的放鬆。臨床上失眠的個案對於睡眠多有扭曲的認知,進而引發負面的自動化思考(即所謂對失眠的迷思),常見如:必須睡足8小時,否則會有高血壓、幾晚沒睡則擔心會中風、已多日沒睡好假日則需補眠、怎麼樣都睡不著也不敢吃安眠藥,長久吃安眠藥會成癮並傷腦、對睡眠有預期性焦慮,傍晚即開始擔憂今晚一定又睡不著。上述的自動化思考其實只會加重難以入睡的狀況,對睡眠毫無幫助,而失眠的個案都會努力想要睡著,「努力」的企圖心不僅讓大腦運作更活化警覺,想讓自己能快速入睡的行為卻也往往干擾睡眠的自然運作,最後只是讓自己在床上不斷的輾轉反側更難以入眠! 所以,失眠的個案必須修正自動化思考,建立正確的睡眠衛生習慣,白天需有日曬及運動,練習放鬆技巧及適度的紓解壓力,最重要的是持續進行睡眠認知行為方法,避免讓睡眠成為另一個壓力源,讓睡眠變得有效率,進而改善失眠及生活品質。

護理部護理長 歐李芝容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