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子宮腺肌症
內容下載:
 

臨床病例介紹

病人曾經兩次子宮外孕,有嚴重子宮腺肌症(adenomyosis),2011年結婚時36歲,立刻就去A醫院作試管嬰兒。當時子宮大小為16.3x10.9x12.3公分(體積約為1143 cc),所以沒有植入胚胎。2012年又取一次卵子,要植入時發現子宮出血而放棄。兩個月後,因為子宮大出血,血色素剩下7.3,送來本院急診,用子宮鏡電燒止血。2013年在A醫院兩次植入冷凍胚胎,沒有成功。2014年轉來本院,希望切除部分腺肌症組織,以幫助懷孕率。經MRI評估,子宮腔並無扭曲變形,所以沒有安排手術。於是A醫院給她打6次的GnRHa停經針,縮小腺肌症的體積之後,2015年第三次植入解凍的胚胎,有懷孕,可惜很早期就出血,胚胎沒有保住。2017年病人再次因為子宮大出血,來本院做子宮鏡手術切除4公分的子宮內膜下肌瘤,術後再打6個月GnRHa的停經針,以控制她的子宮腺肌症。2018年子宮腺肌症再一次長大,大小為21.1x8.7x14公分(體積約為1344 cc),血色素為6.2,再一次開予6個月的停經針。最後,2018年底,接受達文西手術切掉她的子宮。

子宮腺肌症的成因與診斷

根據1972年西北大學Bird教授的定義,子宮腺肌症(adenomyosis)是指子宮內膜細胞「良性地」侵入子宮肌肉層,造成子宮瀰漫性的增大。非癌症新生的子宮內膜的腺體與基質細胞,被增生肥大的子宮肌肉層細胞所圍繞。一般認為子宮腺肌症的成因,跟腹膜型的第一型子宮內膜異位症(月經逆流造成),或第二型卵巢型的巧克力囊腫(上皮化生造成)不一樣。反倒是跟第三型深浸潤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胚胎遺跡造成)比較接近,2018年奧斯陸大學Tellum教授就指出,66%的深浸潤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合併有子宮腺肌症,而90%的子宮腺肌症會有深浸潤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

臨床診斷方面,以前都需要病理組織切片的結果來確認,現在MRI跟超音波就可以充分診斷之。在臺灣,因為超音波很方便,便宜快速又準確。至於抽血檢驗CA125,卻不一定對診斷有幫助,除非合併有腹膜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20-30%而已),才會明顯升高。如果是很嚴重的子宮腺肌症,診斷上大家都沒有爭議,如果是輕微的超音波表現,到底要不要診斷為子宮腺肌症呢?其實,這一個良性疾病從嚴重到輕微是有連續性的,從寬認定是沒有關係的,因為輕微的,本來就不會用到開刀或昂貴的藥物,可以試試看一些低侵襲性的治療,看能否改善病人的症狀即可。

子宮腺肌症會影響懷孕或流產嗎?

一般認為,輕度或中等程度的子宮腺肌症,不會影響試管嬰兒的懷孕率,只有嚴重的子宮腺肌症(體積大於250 cc者),才有可能降低懷孕率,以前標準作法是打停經針3-6個月,縮小體積50%,讓體積變小,內膜減少壓迫,增加血液供應,是可以增加懷孕機會的。但是,2022年ESHRE(歐洲生殖醫學會)的臨床指引卻指出,停經針對懷孕率沒有什麼幫助,但老問題是,疾病嚴重到輕微,是一個連續變項,非類別變項,如果真的嚴重的,我們還是會嘗試先GnRHa縮小體積,反正跟試管嬰兒的花費比起來,這個停經針不太貴,副作用也還好。

至於流產,倒是影響比較明顯,中等以上嚴重的子宮腺肌症就會明顯增加流產機率,懷孕之後一定需要「加強型」的懷孕照顧,才會減少出血、流產或早產的問題。國外對於安胎不太重視,尤其是第一孕期的,但是一個試管嬰兒療程對病人來說,花費不貲,還加上精神方面的付出,所以,我們不孕症醫師的態度是,只要懷孕了,就要安全地生下來,因此,孕婦的子宮腺肌症必須是要時刻放在心中注意的。

子宮腺肌症需要手術嗎?

除非,是局部型的子宮腺肌瘤(adenomyoma),一般都不建議手術。因為一次手術並不能「完全」根除病灶,還會留下腹腔內黏連,或將來懷孕期間子宮破裂的風險(都比肌瘤手術高出一倍以上)。不管是傳統剖腹手術、腹腔鏡挖除手術、子宮動脈結紮術、達文西手術、或海扶刀手術,對病人幫助都有限,雖然提議手術者,常常會「特意」找出幾篇文獻來解釋幫病人手術的動機,但可能有部分是非醫療方面的考量。

曾經,有一個病人對於本院的多種「非手術」治療效果緩慢而感到不耐,跑去另一家醫院做手術,6個月之後,子宮變成原本的2倍大,血色素更是掉到原本的一半,可能是因為手術本身反而是一個刺激,強化了子宮腺肌症的過度生長。也許有人會問,如果子宮腺肌症目前就是很大了,超過15公分了,該怎麼辦?個人的看法是,如果人生中有生育的規劃,建議在較年輕的時候就趕快結婚生小孩,生過小孩後,就可以進行「子宮全切除」了,比較簡單,此外,也不要等到子宮腺肌症長到很大才就醫。比較建議的治療方式是,當藥物治療無效、且無生育需求的人,如果真的子宮腺肌症造成嚴重貧血困擾,是可以切除子宮的。

子宮腺肌症常用的治療方法?

最簡單的是NSAID(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立即有效止痛,偶爾為之可以,但非長久之計。第二種是避孕藥,也可以40-60%緩解疼痛、減少血量及防止疾病進行,但長久服用是一個困擾,尤其40歲以上,會有血栓的考量。第三種是雄性素,效果也明顯,但有全身性副作用,如肥胖、長痘痘,也會造成困擾。第四個是黃體素,算是副作用比較小的一種方法,尤其,最近5年,有新的黃體素Visanne可以健保給付,止痛效果佳,副作用小,長期使用很安全。最近還有人拿來塞陰道,聽說效果也相當不錯。第五種,就是停經針GnRHa,效果也很好,可是昂貴,且停經的副作用,不適合長期使用。

另外,一個方便有效的治療方法是Mirena,把左旋諾孕酮(LNG)黃體素裝置在子宮內投藥系統(LNG-IUS)內,緩慢釋出5年以上,可以省掉長期吃藥的麻煩,月經血還可以減少98%,在臺大醫院已經使用了28年,效果非常可靠。如果裝置時病人有嚴重貧血(Hb ≤10.0),甚至健保可以給付。比起現在很多昂貴的醫療方法,可以先嘗試看看。

延伸閱讀

  1. 治療不孕一定要知道的事
  2. 子宮肌瘤手術可以只拿肌瘤嗎?會不會復發?
  3. 卵子冷凍

婦產部主治醫師 吳明義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