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痔瘡?
痔瘡是指肛門內外(以解剖學的齒狀線作區隔)的血管腫脹,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一)內痔
位於肛門內齒狀線以上之黏膜下血管叢腫脹,因此區之神經對疼痛的刺激反應較不敏感,故較不會導致痛覺,但常有出血的情形。
(二)外痔
位於肛門內齒狀線以下之皮下血管叢腫脹,因在肛門口附近,故腫脹時肉眼即可發現,此處痛覺神經敏銳,故會導致明顯疼痛;且因腫脹脫出造成肛門口分泌物增多,易引起肛門搔癢。
(三)混合痔
是指同時有內外痔的症狀。
痔瘡分級(依其嚴重程度區分)
第一級:肛門出血但無腫塊脫出。
第二級:肛門有腫塊脫出,但排便後可自動復位。
第三級:肛門有腫塊脫出,可以手指協助推回原位。
第四級:肛門有腫塊脫出,但已不能自動復位或以手指協助推回原位。
哪些人較易有痔瘡問題?
1.長時間站立或坐姿,造成肛門周圍的血循變慢,導致血管叢腫脹。
2.腹壓增加,如便祕、咳嗽、懷孕、肝硬化、腹部腫瘤等情形,造成肛門周圍的血循變慢,痔瘡的症狀就更明顯。
3.需經常腹部用力的工作,如舉重選手、喇叭手、聲樂家等,因腹部經常用力,連帶肛門也跟著用力,日積月累導致肛門血液瘀積而形成。
4.飲食方面,水分、高纖食物攝取不夠,或過量飲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造成便祕、腹瀉刺激直腸肛門處,使肛門血液擴張充血,影響血液回流而腫脹。
5.衛生習慣不好的人,上完廁所後,肛門部位清潔不徹底,引起肛門周邊血管擴張發炎,產生痔瘡。
6.先天靜脈壁因遺傳基因造成薄弱無彈性,較不能承受血管內壓力而慢慢擴張變形,但此情形較少見,因痔瘡並不是先天性遺傳疾病,而是家人生活飲食習慣相近造成。
痔瘡發生時會出現哪些症狀?
肛門癢、腫痛、有腫塊脫出、排便不清、排便時出血(建議至醫院詳細檢查,以排除大腸直腸癌之出血,才能早期確診,早期治療)。
要做什麼檢查來確診痔瘡呢?
1.大腸直腸專科醫師之肛診。
2.大腸(直腸)鏡檢。
痔瘡的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使用的藥物有止痛消炎藥、軟便藥及肛門局部消腫止痛的栓劑或軟膏,主要目的在防止痔瘡惡化及減輕疼痛症狀,治標不治本。
2.局部藥物注射療法、紅外線治療、冷凍療法、雷射療法、超音波刀(諧波刀):皆於門診治療,但較適用一、二級輕微者,且大部分患者需多次反覆治療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二)手術治療
1.橡皮圈結紮法:為較簡單的手術,但需接受多次療程且復發率高。
2.傳統切除術:適用於第三、四級痔瘡,術後會於直腸內放入止血棉以幫助止血,術後首次排便時會被排出。此法相對於其它術式較為快速,但成效不好,稍有不慎易復發甚至產生後遺症,且病人會經歷一週的疼痛期(有人形容比生產痛),恢復期約需3~4週的休息才能恢復日常生活。
3.環狀切除術PPH:適用於第二至四級內痔,使用健保目前並不給付的拋棄式環狀吻合器械(約需自費二萬多元),但不適合外痔病患,恢復期較短。
(三)術後注意事項
1.溫水坐浴於排便後及早晚各一次,每次約20分鐘;可促進傷口引流與血液循環,以減輕傷口疼痛。(坐浴時請於坐浴盆中加入優碘0.5 ml,坐浴軟袋中加入優碘1 ml)
2.傷口於術後幾天會有少許滲血、分泌物及紅腫現象,應保持局部清潔及乾燥,可使用日用型衛生棉墊並時常更換。
3.返家後若有以下狀況時,需即時就醫:
(1)發燒≧38∘C。
(2)無法忍受的疼痛。
(3)傷口嚴重滲血(滲出液呈鮮紅或暗紅血水且1小時內日用型衛生棉墊達全片以上或持續有出血情形)。
(四)接受手術治療的後遺症
1.肛門括約肌閉鎖不全:手術同時切斷了神經及肌肉而造成,即所謂「失禁」,嚴重者往往放屁時就會噴便。
2.肛門狹窄:手術切除痔瘡,會在肛門內產生某種程度的疤痕,但有些病患的體質較易引起疤痕而狹窄或缺乏彈性,造成「排便困難」,需長期服用軟便藥。
3.手術傷口癒合困難:常見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術後照顧不當。
4.疼痛:因肛門狹窄導致糞便通過困難造成肛裂,或排便後持續性疼痛。
5.肛門搔癢:因分泌物增加而使肛門周圍常潮溼不潔,易引起局部皮膚炎、溼疹和肛門搔癢。
6.糞便形狀改變:因肛門狹窄或失禁,常為排便困難而便祕或少量稀便,糞便常成扁形或細條狀,且常自覺排便不凈。
7.術後出血:因痔瘡就是一種血管病,術後縫合的粗血管結紮不夠緊、滑脫,或結紮血管處發生感染導致;發生時需再次進手術室把血管紮緊。
因此除非萬不得已或病患一再主動要求,否則醫師不會主動幫病患執行痔瘡手術,因此手術之後遺症及風險皆很大。
痔瘡的日常生活保健
手術只是治療痔瘡的方法之一,並不能斷了痔瘡的根,因此,預防痔瘡產生或復發,主要還是從飲食和生活行為上做調整是非常有必要的。
1.保持愉快的心情及規律的生活,避免過於忙碌及熬夜。
2.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腸道因食物刺激較易產生便意,故在飯後半小時到一小時最易產生便意而保持排便順暢;且如廁應速戰速決,不要拿報章雜誌閱讀。
3.清潔肛門勿過度用力,可用不含刺激性及化學成分的溼紙巾,輕輕擦拭,最好以溫水清洗。
4.日常作息注意不要久站、久坐或久蹲,及腹部用力(腹壓增加)的動作,可多利用時間走動、兩腳交替原地踏步的運動,或回家後平躺將雙腿抬高40度維持20分鐘,以利下半身血液循環,避免靜脈過度曲張,隨時提醒自己姿勢多變化,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或適當溫水坐浴(水溫約為自己洗澡水的溫度,以不過燙為原則,每日2至4次,一次約15至20分鐘),或肛門收縮放鬆的運動,以減輕下半身血管的壓力,以避免及減少痔瘡復發;另建議孕婦可每4至6小時左側躺20分鐘,以減少子宮壓迫下半身血管的壓力,造成肛門周圍的血循變慢。
5.飲食上建議可多食用高纖維食物,如菠菜、芹菜、高麗菜、木瓜、香蕉、糙米、玉米、燕麥片等,且每日的水分攝取量需足夠,約2500 ml至3000 ml(剛起床空腹時即攝取300 ml至500ml,可增加腸道蠕動),並減少或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濃茶、不易嚼碎、過辣的食物等,以預防便祕。
參考資料來源:
永大解剖生理學、華杏最新內外護理學、醫學百科、醫學期刊、維基百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