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網頁說明  台大醫院:::
   
 
:::



 膀胱輸尿管逆流
 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
 臺大醫院兒童醫院107年「Q比給你醫個愛的抱抱」 兒童節慶祝系列活動花絮報導
   
 前期兒童專欄
   



 

 

:::
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
內容下載 :
 

「不要...不要」、「你幫我啦,這我不會」、「都是老師不好,題目出太難」、「我就是做不到」,這些對白是否也常出現在您跟孩子的日常,常讓家長傷透了腦筋?家長擔心挫敗經驗造成孩子心中的陰影,失去學習的熱忱,想直接出手幫忙孩子,卻又怕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家長又是安慰,又是鼓勵,又是說理,卻發現孩子還是信心缺缺,還是退縮或鬧著情緒不肯嘗試,家長苦惱著,孩子為何如此無法忍受,無法面對挫折。

但難道遇到挫折就有情緒,就一定是挫折容忍度不足嗎?

家長們莫不希望有個「高挫折容忍的孩子」--希望孩子遇到挫折,可以總是信心滿滿,微笑面對每一次的困境與失敗,但這可能只是家長對於挫折容忍的迷思與想像,以下就幾種常見挫折容忍迷思做討論:

迷思一 挫折容忍=遇到挫折沒有情緒
許多家長會誤以為,擁有高挫折容忍的孩子,遇到挫折不會有傷心、懊惱與生氣等種種挫敗情緒,但哈佛大學博士羅伯特‧布魯克斯(Robert Brooks)認為,挫折容忍是指「能從失望、困境及創傷中復元,發展出明確且切合實際的目標,解決問題」,其定義未否定挫折情緒,重點在於,個體在遭遇挫折時,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至於被挫敗的情緒給淹沒,不論是很快地平復情緒,或者是能與挫敗的情緒共處與並存,並且能持續努力達成目標。

上述定義強調了「挫折情緒處理」在挫折容忍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挫折情緒處理能力固然受到孩子先天氣質影響,同時也受到後天學習影響。家長陪伴與處理孩子每一次的挫折情緒,也正是教導他們如何處理挫折情緒,進而影響他們未來面對自己的挫折經驗。有些家長傾向於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挫折情緒,像是會告訴孩子,「這又沒有甚麼大不了」、「沒甚麼好傷心」,或是不理會孩子的情緒,只教導問題解決方法,然而這些挫折情緒並不會憑空消失,或許家長是一片好意要安慰孩子或淡化問題,但也可能讓孩子感覺到,出現這些負向情緒是不好的,或不應該出現的,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只願選擇性地報告好消息,或當挫折來臨時,用沉默或更退縮的方式回應。有些家長可能用責怪或數落的方式面對孩子的挫折情緒,像是「我早就告訴你...」、「這樣就哭了,怎麼這麼沒用」,孩子可能感受到挫折經驗與情緒是可恥的,未來孩子遇到困難時,會更加無法忍受挫折,或者僅為了小小的挫敗而自我否定。

在挫折當下,家長可以試著協助孩子情緒表達,並適度予以同理,讓孩子感受到情緒被接納。同理的內容包含:

  1. 反映孩子當下的需求(如,我知道你想要現在就看電視...)
  2. 反映孩子當下的行為(如,你因為很傷心,所以只好跟老師說不公平...)
  3. 描述與命名孩子的情緒,並推測這些情緒從何而來(如,你說你不想做了,是因為你很想要表現好,但你又沒有信心可以做到....)

但在反映與描述當下,家長宜維持不批判、不評價的態度。有的家長可能會擔心,如果協助孩子表達情緒,是不是就代表聽任這些洩氣的話自我打擊?如果同理孩子的情緒,是不是就代表認同或允許孩子直接放棄或迴避挫折?然而,孩子的挫敗情緒並不會因為不表達而消失,這些無法表達出的情緒,可能反而困住這些孩子,阻礙了他們的前進;相反地,透過家長的同理,孩子感受到被瞭解、被支持,當他們的情緒被承接住,反而能協助他們消化情緒,再繼續面對挫折與挑戰。

迷思二 已經安慰跟鼓勵孩子了 孩子怎麼還是無法面對挫折
挫折情緒的處理與調節,可以幫助孩子平復情緒,但家長卻不能只停留在情緒安慰的層次,更重要的是要協助孩子持續面對挫折經驗。有的家長可能有這樣的經驗,每當孩子有挫折,莫不是用力鼓舞孩子「加油、你沒問題的、試試看」,家長發現從一開始的耐著性子,卻發現孩子還是拒絕面對挑戰,到後來雙方可能僵持不下,家長只能用硬性要求或半強迫地要求孩子完成任務。

在孩子退縮或拒絕的當下,家長先別急著質疑自己鼓勵得不夠,或者懷疑鼓勵的效用,應該先停下來想想孩子是否具備解決當下問題的能力?正如孩子生病時,我們告訴他「要勇敢」,並不能讓孩子不藥而癒,同樣地,孩子遇到的困難,並不會在得到家長的鼓勵與情緒支持後就解決,因為他們依舊缺乏實質的問題解決技巧。但家長仍不宜直接代勞或給予正確解答,而應衡量孩子當下的能力,協助其分析失敗的原因,給予最小協助,並引導其問題解決。

持續引導孩子思索與嘗試問題解決方式,除了增進孩子實質的問題解決能力,也增進孩子對於當下困難的控制感,減少面對困難時,因不知如何是好而慌張失措的狀況,同時也讓孩子慢慢體會到,每一次挫折都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家長不妨也分享過去相關的挫折經驗,以及當時跨越挫折經驗的歷程或方法,相信家長誠實而坦然的分享,現身說法,更能夠鼓舞孩子。過程中不妨讓孩子也瞭解到,「錯誤可被接受,也在意料之中」,避免孩子過於在意結果而不願放手嘗試,頓失成長的機會。

迷思三 已經很常讚美孩子了,怎麼還是沒有信心面對挫折
家長們多半可以觀察到,挫折容忍不足的孩子,多半缺乏信心,於是不管孩子大小成就,家長都大大地給予讚許,成天把「你最棒了」掛在嘴邊,卻發現有時奏效,有時沒效,家長不禁苦惱,難道是給予的肯定與鼓勵不夠嗎?

讚許與肯定是必須的,但家長給予讚許的方式也很重要,當家長僅只是讚許成功經驗,那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家長只在意結果,或者認為,唯有成功或表現好才會被愛,自然每次面對挑戰,都患得患失,無法抱持平常心,會過於在意結果而害怕挑戰,也容易為了單一失敗經驗而全盤自我否定。因此,要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失敗與成功的經驗一樣重要,即成功與失敗皆是寶貴的經驗,都值得被讚許,家長除了讚許成果之外,還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肯定孩子:

  1. 肯定孩子持續努力的意圖(如,雖然這次還沒有得到第一,但我看到你這次真的很努力,願意持之以恆地,這麼有恆心跟耐力,真的很不容易)。家長肯定孩子持續努力的意圖,可避免過於強調結果,同時避免讚許過度空泛,讓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到,相較於最後的結果,可持之以恆,維持毅力與耐力,也同樣具有價值。
  2. 明確指出孩子這段過程中進步所在並加以肯定(如,雖然這次還沒有得到第一,但我看到你一直都有在進步,你上次只能跑3圈操場,但你這次已經可以全程跑完了)。明確指出孩子努力的方式與內容,讓孩子瞭解進步的來源,協助孩子為進步或成功做正確歸因,增進孩子的控制感,同時也讓他瞭解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
  3. 明確指出並肯定孩子的努力內容(如,你願意每天花30分鐘晨跑練習)家長明確指出進步所在,可減少孩子以二分法看待結果,一旦贏了就得意洋洋,輸了就全面否定一切。這也為了讓孩子瞭解到,每一次的努力都有價值,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是為了更接近目標。
  4. 家長鼓勵孩子自我肯定,自我讚許。不光是家長給予孩子讚許,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說出對自己的讚許,相較於他人給予的讚許,自我讚許對個人而言更為深刻,並內化到孩子的自我概念,未來孩子不管面對到甚麼樣的困難,都還是可以從每次的經驗中,找到自我肯定與持續努力的動機。


除了讚許之外,家長也可以指出孩子在嘗試與活動歷程中所感受到的喜悅,像是:當你專注在畫畫時,你看起來總是很開心,讓孩子理解到,不光是結果值得被重視,歷程也同樣重要,而學習歷程中所感受到的喜悅,就是最大的收穫。

最後,給父母的話:
挫折容忍並非一蹴可幾,無論對於家長或孩子而言,挫折容忍力都是由日復一日的練習而來,孩子的狀況可能進退起伏不定,家長在引導過程中,可能也不免感到挫折,在這個時候,家長別忘了,這些挫折情緒也是可以被接納的,且當家長可以自我接納,並持續陪著孩子一同努力,也就是挫折容忍的最佳身教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賴寬穎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訂閱/取消 與我們聯絡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