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下載 : |
 |
|
|
孩子,在面對傷害時,容易是無聲的一群。為孩子發聲,是每個人都應該,也都能做的事。
2016年衛生福利部的兒少保護統計中,當年度全臺受虐通報54,597件,開案受虐兒人數為9,470人,因受虐而致死人次為127人,其中超過5成是小於3歲的嬰幼兒。常被提到的兒童受虐類型有分以下幾種:遺棄、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疏忽、不當管教及目睹家暴等等。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6成5(6,889人次)非本身個案因素而承受虐待。其餘的3成5個案的受虐因素有「不在期望下被出生」、「哭鬧」、「過動」、「身心障礙」、「發展遲緩」、「偏差行為」。受虐兒的平均年齡約莫10歲左右,而比例最高的施虐者年齡則是坐落在青壯年年紀(30至50歲),6成是父母親,其次是親戚或是照顧者,少部分是同居者。無論在哪個年齡層的施虐者,男性比例皆約略為女性的兩倍。
從上述的施虐者年齡統計資料中發現,比例最高屬青壯年齡層,可能面臨新成家,剛當上新手爸媽,抑或是剛接了一份新工作,也有可能遭遇失業、貧窮等困境。壓力來自經濟負擔,來自家庭,同時也來自代間教養觀念的差異。種種轉換身分與角色的狀態造成的失調,不經意使得孩子成為父母壓力崩潰之下的犧牲品。
在早期華人社會中,晚輩順從被視為理所當然。兒童人權自然不被正視,把體罰孩子建立在是「為孩子好」、「不打不成器」的認知上,也因此孩子不容易被視為個體而加以尊重。現今社會愈來愈重視兒童人權,持什麼樣的態度,以及如何適時、適當、適切地管教,是需要用心拿捏、衡量。
近年來,兒少保護網絡逐漸成熟,有醫療、社政及司法的共同參與,本院秉持照顧兒童健康的初衷,成立兒少保護醫療中心,撫平受虐兒童身體與心理的傷痕,也陪伴爸媽面對教養與照顧的困難。因「材」施教是教養重要的一環,瞭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各年紀的身體、心理、社會的發展狀態及需求,有助於爸媽調整教養的策略。2016年衛生福利部補助國立成功大學建置「兒童的氣質與正向教養」網站,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的氣質,學習以正向與合適的方法教養每一位獨一無二的孩子,也有提供父母抒發育兒壓力的方法。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一個讓孩子安心成長的友善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