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幼兒脊椎側彎(infantile scoliosis)的治療 |
內容下載 : |
 |
|
|
嬰幼兒脊椎側彎(infantile scoliosis)指的是三歲以前診斷的脊椎側彎。此種情形相當罕見,在美國其比率大約占所有脊椎側彎的1%不到。在這個年齡層男孩反而比女孩多,比例約為3:2,而四分之三以上為左側的側彎。
其發生的原因除了基因的因素之外,一般認為和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的壓迫,與剛出生後(前六個月)的睡姿有關。常見的相關異常有斜頸、頭形異常、髖關節脫臼等,故病人應做相關的檢查。 在這個年齡層的脊椎側彎,除了某些脊椎病變之外,很幸運地90%的病患會自動痊癒,故以觀察為主,家長不需過於緊張。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仰睡,除了可以使脊椎發育正常外,也可以避免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的發生。
簡單的X光檢查即可確定診斷,並可評估其癒後情形,針對脊椎側彎角度大於40度以上的病患,需要核磁共振造影檢查(MRI),以排除脊椎病變之可能。
需使用背架治療的情形並不多見,如果病患之側彎角度(Cobb’s angle)在25度~30度以上或雙側之肋骨角度差異(RVAD:rib-vertebral angle difference)在20度以上,才考慮背架或石膏固定治療。石膏固定治療效果較佳(圖一至圖四),但臺灣地區天氣,尤其夏天較為燜熱,很多家長及小孩無法忍受。但若決定背架治療,選擇之考慮以Milwaukee型背架為主,亦須整天穿著。
進而需開刀治療的病患很少,但如果側彎角度大於45度以上,而且在追蹤的過程中發現角度有惡化的情形,在考量病患整體發育與內臟機能壓迫的情形下,才考慮開刀。手術選擇的方式與大人或青少年脊椎側彎的治療不一樣,需考慮兒童的成長空間,原則上會採用非脊椎融合(non-fusion)的方式治療。
有關非脊椎融合(non-fusion)方式之介紹,敬請期待下期刊載內容!
 |
 |
圖一
三歲,男孩。二歲發現脊椎側彎,追蹤觀察發現角度惡化,已達40度,建議軀幹石膏治療。每三個月換石膏。 |
圖二
第一次石膏治療,可見側彎角度在石膏中得到矯正。 |
 |
 |
圖三
經一年半後,角度改善至25度,並持續石膏矯正治療中。 |
圖四
最近一次石膏矯正治療中,可見側彎矯正持續進步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