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馬克先生高齡80歲,有失智症病史,這次因為眼睛要進行白內障手術住院。馬克先生辦理住院後,病房護理師進行術前準備,下午先送病人至眼科門診做眼底檢查,傍晚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看過眼底檢查報告後,由主治醫師向病人及家屬解釋要開右眼,說明完即由明天將協助手術的住院醫師寫下手術同意書,註明右眼玻璃體切除手術。
隔天白班護理師在送馬克先生至手術室前,發現「手術手圈」上的術式部位為左眼,但病人手術部位記號及手術同意書為右眼。經與醫師確認,發現手術手圈上的術式部位寫錯,即時予以更正,才送病人去手術室。
【為什麼確認手術部位很重要】
2004 年我國首度訂定病人安全年度目標時,即將提升手術正確性列為六項目標之一,強調落實手術部位標記及落實執行手術室安全作業規範。醫療人員落實手術安全可避免病人因醫療、照護過程的疏失而導致其他傷害,除了正確辨識病人外,尚包括手術部位正確性,於術前先將手術部位作標記,病人跨單位治療時醫療人員交班需清楚明瞭,手術主治醫師需向病人解釋手術正確流程等等。老年人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比例較高,溝通困難的狀況也多,對醫護人員的依賴較深;如果開刀前沒有確實做好辨識步驟,因為下刀前病人已經麻醉,ㄧ旦發現手術部位錯誤,則為時已晚。
【醫院做些什麼】
手術前我們會利用手術同意書、手術病人安全作業流程查檢表、麻醉照會單、手術手圈,以及在身體做標記等方式,確保手術部位正確。此外,我們也訂定手術劃刀前作業靜止期(Time-out),手術團隊成員於劃刀前一刻,停止手邊任何事,共同再次確認病人、術式、手術部位,病歷、實驗室及影像資料完備及其他重要事項後,才開始進行手術。
如何確保手術部位標示正確且明顯易辨識?
- 手術部位標記應於術前由參與手術的團隊成員與病人(或家屬)共同確認後標記。
- 標記應以在皮膚消毒及相關準備工作完成後仍能辨識的方式進行,並使用遇水不易脫落的標記方式或以手術標記專用筆劃記。有左右區別的手術、多器官、多部位手術(例如:肢體或指節)、或多節段手術(例如:脊椎)尤應重視手術部位標記。病人拒絕標記或解剖學上無法標記的部位(例如:口腔、牙齒、陰道、尿道、肛門)可以用書面記載代替(如:人形圖)。
- 若手術部位標記於皮膚,舖手術布單時應露出手術部位標記。
【有您參與更好】
病人或家屬在簽署手術及麻醉同意書時,是病人手術部位辨識的第一道關卡。醫師幫病人標記手術部位時,則是第二道關卡。到手術室時,外勤護理師確認手術相關文件及部位時,是第三道關卡。病人或家屬在每個關卡都可參與確認。如有疑問,可以詢問醫護人員。安全的手術,需要病人、醫師、護理師共同把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