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網頁說明  台大醫院:::
   
 
:::



 兒童牙科麻醉
 透視兒童心電圖
   
   
 前期兒童專欄
   



 

 

:::
兒童牙科麻醉
內容下載 :
 

麻醉是一個很難了解的領域,就算是專業的醫療人員,對麻醉的了解也經常是片面的。而一般民眾對於麻醉的了解經常是來自街頭巷尾、廣告甚至電視電影,而對於不了解的事情,帶著恐懼跟誤解是人之常情。在臨床上,經常遇到病人帶著一肚子恐懼還有不知哪裡來的觀念,把自己嚇得半死。其實,破除對於未知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知識的光芒來照亮它!有言道真正的專業就是可以把複雜的事情說得簡單讓人了解,身為麻醉醫師的我要來自我挑戰一下,看可不可以把兒童牙科麻醉這個概念說得簡單一些,讓有心想要了解的民眾可以參考。裡面一些相關的麻醉原則,其實不只有適用於「兒童牙科麻醉」。

麻醉是什麼?
要了解「兒童牙科麻醉」,必須先瞭解一下麻醉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麻醉」是一種可以盡量減輕手術或治療過程中的傷害或是壓力,讓人可以安全度過手術的方法。

「麻醉」兩字望文生義,「麻」代表「麻木、不痛」,「醉」代表「睡著、意識受影響」。由此可知,「麻醉」包含了許多成分。事實上,麻醉總共包含了五大要素:「失憶」、「睡著」、「不痛」、「不動」、還有「自主神經的暫時抑制」。臨床上,麻醉醫師會依照「病人的狀況」、「要做什麼手術」等等因素,來制定一個麻醉目標,再使用不同的麻醉方式、不同的麻醉藥物來達成這個目標。而最重要的麻醉目標就是:病人「平安」完成手術,再來才是「舒適度」。打個有趣的比方,麻醉醫師就像總舖師,針對不同的宴席設計不同的菜單(麻醉目標),使用不同的料理方式和食材調味料(不同麻醉方式藥物、麻醉的五大要素)來出菜,這個菜吃了最重要是不能拉肚子(要安全)、最好還能好吃(舒適)。講到這裡大家就一定能了解,就像不能為了「好吃」而選擇「吃了會拉肚子」一樣,麻醉也不能為了「舒適度」而犧牲「安全」。當然,如果又不會拉肚子又好吃當然是最好的,麻醉醫師也會在「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追求病人的舒適程度。

我聽過「舒眠」、「無痛」,那些又是什麼?
不管是「舒眠」還是「無痛」,簡單來說過程都是「點滴打藥睡覺」,都屬於用麻醉藥物去影響大腦造成「失憶」、「睡著」、「不痛」等效果,醫學上正式的名稱叫做「鎮靜」。鎮靜和全身麻醉有許多相似之處,就像珍珠奶茶,有三分糖冰正常,也有七分糖少冰,裡面都有糖、有珍珠、有冰、有奶茶,但是含量與程度不同。就算是鎮靜本身,也分為輕度、中度、重度鎮靜。就像每個人喜愛的珍珠奶茶口味不同,不同病人做不同的治療時,需要的鎮靜程度或是麻醉方式也各不相同,沒有哪一種一定最好,必須由醫師來做專業判斷。

怎樣的麻醉比較安全?
許多病人或家長對麻醉一知半解,會有認為鎮靜一定比全身麻醉安全、或是半身麻醉一定比全身麻醉安全等等的錯誤觀念。但是麻醉就像感情一樣:沒有對不對,只有適不適合。同樣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治療,適合的麻醉方式也不一定相同。每個病人有不同的生理狀況,不同的牙科治療也有不同的需求,麻醉醫師會參考種種狀況,制定出主要的麻醉計畫,配合數個備用的計畫,和牙科醫師相互配合,盡量確保過程的安全。當然,100%零風險只存在理想世界中,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注意每一個細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把風險降到最低。

牙科麻醉要注意什麼?
牙科麻醉的特點很多,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全部說明的。簡單來說,牙科麻醉最重要的特別之處,就是牙科醫師主要工作的範圍「口腔」,和麻醉醫師第一優先要保護的「呼吸道」是完全重疊的,所以很容易相互干擾。什麼樣的相互干擾呢?想像一下有人在你炒菜的時候洗抽油煙機,抽油煙機上的污漬一直往下滴差點滴進鍋裡,大概就是這種狀況。牙科治療有時需要噴水、打磨、消毒清潔、壓下顎輔助用力等等動作,都可能會讓水流進呼吸道造成嗆吸、或是造成呼吸道阻塞不通,然而呼吸道的安全又是麻醉醫師的第一要務。所以聰明的大廚這時候有一個最簡單的選擇:拿起鍋蓋把菜蓋住,避免污漬往鍋子內滴。這就是為什麼麻醉醫師在某些狀況下,會選擇先放好一支保護呼吸道的管子(也就是「氣管內管插管」),避免這些手術中間的狀況影響呼吸道。當然,在適合的狀況及病人,也可以先不放氣管內管,選擇其他方式來保護呼吸道:例如好的姿勢擺位、用輔助設備擋住舌頭、積極的吸走水分及口水、靜脈給予減少口水分泌的藥物...等等。當然,方法彼此之間並不是互斥的,也可以先用不插管的方式,若安全上有需要再改成插管。

許多病人或家長一聽到「插管」就反射性的大驚失色,覺得插管很可怕、很危險、絕對不可以插管。然而有些情形,例如孩子睡覺時經常打呼、體重過重、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最近有嚴重感冒咳嗽發燒、有特殊先天性疾病、經常嗆到...等等,容易在鎮靜時呼吸道不安全,倘若安全上有需要卻不能插管保護呼吸道的話,反而會讓自己或孩子置身於更大的危險之中。

身為爸媽我可以做些什麼?
身為爸媽,你可以:

  1. 平常就好好養成孩子對刷牙、看牙齒的正向態度,不要把「看醫生」、「打針」負向強化,比如:「再哭就要叫醫生叔叔來幫你打針」,負向的強化只會讓孩子更恐懼看牙齒,造成未來更多的困難與壓力。
  2. 小朋友看牙齒的過程中,創造一個正向、沒有壓力、輕鬆的氛圍和環境對於小朋友的配合程度而言是很重要的。除了醫師、醫院診所端的努力之外,其實平時在家中就可以開始營造。家長的態度和情緒要正向積極穩定,才能給小朋友穩定的力量,如果對環境不熟悉,可以多帶小朋友來認識環境;先告訴小朋友看牙的過程,用遊戲的方式讓小朋友習慣、認識...等等。坊間也有許多童書、教材可以讓小朋友閱讀,先讓看牙齒這件事情進入小朋友生活中的一部分。
  3. 選擇專業的兒童牙科醫師及專責的麻醉醫師團隊,和醫師們合作,術前認真聽衛教說明,了解治療過程與麻醉風險,配合術前準備事項和術後注意事項。


麻醉部主治醫師 劉映汝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訂閱/取消 與我們聯絡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