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兒童專欄
為寶貝選擇合適的疫苗:幾價好?越貴越好?全部接種最好?
兒童的學習問題與處理
 
《健康魔法學校專欄》健康護身魔法VII「準備開學要收心,早睡早起更專心」
 
 
 
前期兒童專欄
 
 
     

 

 

 

 

 

 

 

:::


兒童的學習問題與處理
內容下載 :
 

「學習」發生在日常生活的許多時刻,從我們自己的經驗發想,有助於了解孩子的學習問題。 試想一下,我們如何成功煎出一個蛋餅?首先,要有興趣去嘗試,接著,要蒐集打蛋、餅皮和「怎麼煎」的知識,煎的過程也要專注每個步驟;第一次嘗試的結果,也許蛋和餅皮分離、也許餅皮燒焦,所以還要有不怕失敗的精神、再次嘗試。當然,如果周遭的人試吃後卻是譏諷或嘲笑、傷害我們的自尊,我們說不定很快就放棄了。 上述例子中,許多因素左右了能不能成功煎出蛋餅,這些因素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包括:生理因素(腦傷或疾病)、動機、注意力、自尊和情緒…等;另外,環境給予孩子的是正面或負面的回饋,也相當重要。

生理因素
任何與腦部相關的疾病都可能造成學習困難,如:癲癇、智能障礙、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自閉症相關疾患、學習障礙…等,如果孩子已經有明確的診斷,家長可主動尋求醫療資源,平時也可多閱讀相關書籍。

動機
 如果做一件事情沒有意義,我們就不會想去做,孩子也是一樣;孩子不了解為什麼要學習,就會覺得學習很無聊。舉例來說,如果歷史課要求孩子背誦安平古堡的建造過程和戰役,那一定很無趣;但是實際帶孩子到安平古堡走一遭,感受其地理位置的易守難攻、指出哪個地點發生過什麼事件,讓紙上談兵變成立體的攻防戰。當孩子覺得所學能夠落實到生活,家長也示範了學習其實是有趣的,孩子才更有學習的動力。

學習動機往往也跟社會和家長的價值觀息息相關,如果社會和家長過早灌輸孩子功利或現實的想法,侷限了他們的夢想或興趣,孩子往往變成「有目的」的學習,而非「無條件」的學習。

注意力問題
若孩子在學習情境常東張西望、發呆,或是難以持續專心;生活中常遺失物品、粗心大意,可能代表孩子的注意力有待加強。要改善孩子的注意力,首先,可先從調整環境著手:

  1. 減少環境的分心刺激:清空桌面、減少噪音、關掉網路和電視,再來談學習。
  2. 強化學習與專心情境(時間、空間)之間的連結:就像是睡前洗澡有助於入睡,洗澡跟睡覺有強烈的連結;平常可以觀察哪些刺激有利於孩子專心,如:飯前、輕音樂、穩定的情緒,儘量讓孩子在學習時跟這些刺激作連結。
  3. 彈性轉換作業:根據研究,長時間處理相同類型的作業會有疲勞效果,並影響學習效率。若孩子處理相同作業已經超時,可轉換其他作業做為緩衝。
  4. 善用視覺提示:給孩子的口頭指令宜簡潔、具重點,平常可善用筆記本、便利貼、白板等工具,註明要提醒孩子的事情。

另外,也有一些提升孩子注意力的策略:

  1. 自我引導的策略: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提醒和督促,「再檢查一下」、「別急、慢慢來」,隨著年紀漸增,孩子會逐漸將這些提醒內化成內在語言並自我叮嚀。
  2. 善用計時器:時間不夠用時,人們總能發揮最大效率。可讓孩子練習在做事或寫作業時,用碼表或手錶設定一段時間(20分鐘)並倒數,透過具體的時間流逝,自我提醒「儘速」完成手邊的事情。
  3. 日常生活的注意力訓練:透過生活中簡單的活動,讓年齡較小的孩子練習專注,如:在超市尋找要購買的三項物品、協助記得電話號碼;年紀較大的孩子,可練習規劃假日行程、帶全家人出去玩,或是自行管理零用錢。
  4. 代幣制度:與孩子討論,有共識地訂出兩、三項具體的行為目標,如:自動自發收書包、養成檢查的習慣、上課不講話;若孩子能達到目標,就給予點數,集點可兌換酬賞或獎品。

自尊
有些孩子不敢接受挑戰,學習遇到困難就抱怨「做不來」、「反正一定學不會」,可能與孩子的自尊低、缺乏自信有關。自尊的建立與成長經驗有關,如果成長環境缺乏足夠的肯定或鼓勵,孩子也難以學會相信自己;但是一味保護孩子、剝奪孩子經驗失敗的機會,也會讓孩子將挫敗看得太可怕,加上缺乏從失敗中再站起來的經驗,未來遇到挫折也就一蹶不振。

情緒
憂鬱或焦慮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有些孩子平常表現良好,遇到大型考試就「失常」;也有孩子在考試前一天失眠,考試當下冒冷汗、發抖、心悸,腦袋裡浮現「一定會考很爛」的負面想法,他們對於成就表現有焦慮。

面對焦慮的孩子,平時可多與他討論適用於自己的放鬆策略,像是:深呼吸、放鬆技巧、口訣(禱告或自我對話),或是隨身攜帶有「療癒」功效的物品(護身符、紓壓球),在緊張時刻就能派上用場。焦慮的孩子腦袋常有不合理的負面想法,他可能相信「考試考差」等同於「我好糟」,這個想法又讓他在考試更加緊張。但是,事實是,單次成績不能評價一個人。陪他揪出這些想法的不合理,並隨時提醒自己「想法只是想法,不等於事實」,也有助於降低焦慮。當孩子累積夠多克服焦慮的經驗,他對於情緒的控制感也會提升。

憂鬱的孩子常出現悶悶不樂、脾氣暴躁、注意力渙散、動作變慢、食慾不振或暴食、睡眠品質欠佳等情形,同時也影響學習表現。憂鬱經常與孩子長期或近期的壓力源有關,包括:家庭變動、課業壓力,或是人際困擾。若發現孩子的憂鬱情緒已經明顯干擾到日常生活的運作,建議尋求醫療或輔導資源的協助。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林其瑾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