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 無障礙網頁說明 * 台大醫院
 
       
 
 
   
:::
兒童專欄
小兒蕁麻疹
從遊戲中學習成長
 
精靈守護的森林蘊含無限生機(兒醫大樓公共藝術品系列簡介四)
 
 
 
前期兒童專欄
 
 
     

 

 

 

 

 

 

 

:::


從遊戲中學習成長
內容下載 :
 

人的一生中,幼年時期花許多時間在遊戲上,到了成年,人還是需要並喜歡遊戲。

遊戲是什麼?
「遊戲」是複雜、多面向的行為,容易被觀察與描述,但卻難從理論上定義它。關於人為什麼想遊戲有多種理論:本能說、精力過剩說、重演說、準備說、放鬆說、補償說、昇華說、學習說、發展說、尋找覺醒說及享樂原則等等。一般說來,遊戲有以下幾點特徵:1.遊戲是有趣的、自發的內控行為。2.遊戲是一種探索、經驗、實驗與模仿我們週遭環境的重複行為,包含探索與勝任兩個要素。3.要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中遊戲,遊戲者需自己衡量界限。4.遊戲是一有順序性的過程,隨時間有質與量的改變。

遊戲的重要性
遊戲對孩童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因為在遊戲中孩童是在一安全的環境下學習及練習新的技巧。在遊戲時,孩童有機會去發展動作、認知、語言及社交技巧,對學齡前的孩童而言,遊戲是他們發展成就感的地方,也是有意義活動的主要表現。遊戲是孩童處理和反應環境訊息的機制,看孩童的遊戲,可以知道他們和環境互動時的成就感。遊戲是孩童發展過程中的中心角色,可滿足孩童內在情感表達的需要及控制環境的成就感。如果在孩童時期,玩的發展受到抑制,不僅使孩童變得笨拙,甚至還會影響其發展。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可知,從遊戲中孩童能學到彈性和自發性等面對新事物的能力,及日後扮演好各種角色的先決條件。

遊戲的分類
可依社會行為發展或認知發展的觀點來分類。

社會行為發展:
孩童的社會行為發展都是從自我中心出發,而後逐漸擴展到他人,發展出群性來。表現在和同伴一起遊戲時,便展現出有層次的變化,可分為:1.單獨遊戲:自己自得其樂地玩。2.平行遊戲:孩童在同一空間各玩各的。3.聯合遊戲:孩童玩相同或類似的遊戲,偶而交談。4.合作遊戲:團體成員有共同目標地玩。

認知發展:
遊戲的形式可分為:1.感覺動作遊戲、探索遊戲:在生命的第一年,小孩尤其是以此種形式的遊戲為樂。即使是生命早期,由反射得來的感覺回饋,也會對其內在機制做修正,使之更成熟。而孩童的主動探索,正可促進此過程。2.象徵遊戲:兩歲以後的孩童,語言發展很快,變得喜歡講話,使用的語詞和句子愈來愈多,因而幫助他們象徵性遊戲的發展,此時孩童會出現操弄象徵物來玩的情形,如將積木當汽車滑來滑去,或將方形物品排成一列當火車。3.創造、建構遊戲:經由騎腳踏車、美術、勞作、組合玩具、園藝等活動,兩歲後的孩童經由此類遊戲型式熟練感覺、動作、認知及社會技巧,提升其學業相關活動的表現。4.規則遊戲:小學階段的孩童喜歡與同伴一起玩有規則、有競爭性的活動,如組織球隊比賽、跳繩等活動,可增進技巧及社會互動。

也有學者將此兩種分類方法交互結合成更多層次,例如平行-建構遊戲,同時觀察此兩種遊戲能力的發展。

兒童職能治療用遊戲作介入
職能治療師以遊戲作為治療工具,主要是透過遊戲的過程來達到治療目的。選擇遊戲做為介入工具的原因有:1.最自然、方便。2.減低孩童的焦慮。3.增加孩童參與動機。4.較易與其建立關係。5.較能培養孩童主動積極的態度。有些孩童因為生病、發展遲緩、環境的限制或照顧者親職技巧問題,造成遊戲時間、玩伴、玩法和經驗不足,對這些孩童來說,利用遊戲來做治療,同時也可滿足他們這方面的需要。治療過程中,職能治療師利用為個案設計好的遊戲活動,促進其能力發展,期待孩童有較好的職能參與,使其在生活自理、學習及遊戲部分都能有更好的表現。遊戲既是治療方法,也是治療目標。

對於孩童遊戲能力的評估方法有觀察、會談及測驗。評估孩童目前具備的能力、表現及照顧者的期待,通常會以觀察、會談的方式進行,觀察孩童對遊戲的反應、做了什麼舉動,訪談照顧者了解孩童平常玩什麼?怎麼玩?玩性如何?玩多久?能力及潛力?最喜歡玩的和最不喜歡玩的遊戲為何?原因?單獨玩?誰會和他一起玩?玩的時間、地點、姿勢?照顧者給予的支持及態度等等。臨床上針對孩童遊戲評估用的測驗工具包括Knox學前遊戲量表(Revised Knox Preschool Play Sale)、玩性評量(Test of Playfulness)及遊戲史(Play History)等,這些量表評估的內容大致在評估孩童的玩性、遊戲技巧及環境支持,可提供系統性的觀察引導,有些則可提供量化的分數。

臨床上,治療師要以愉悅的氣氛和態度與個案互動,提供適切的活動讓孩童用自己的能力主動地參與。治療師要用孩童的角度思考,蹲下來和孩童溝通,並維持主動的角色。給予孩童探索、重複操弄的機會,並允許孩童嘗試錯誤。例如,評估結果顯示孩童的球類技巧特別弱,已影響到他在學校和同學一起遊戲的表現。治療師可能會先和他玩丟沙包的遊戲,邀請孩童將沙包丟向疊三四層高的空鐵罐,擊倒鐵罐時發出的聲響對大多數的孩童,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聽覺回饋。接著,將鐵罐移遠一點或坐在鞦韆上丟,增加難度。有時,治療師會將目標物架高,告訴孩童擊中的目標物愈高得分就愈高,引導孩童學習過肩向上投擲的動作,以達到任務要求。過程中,治療師需適時調整活動難度,給予個案成功機會,有時也會利用團體情境鼓勵其積極參與及表現。治療師提供對個案有適切挑戰的治療活動,在孩童有動機嘗試努力且配合遊戲規則地開心玩的過程中,漸漸發展出他應有的能力和得到勝任感。

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姜富美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  電話:(02) 23123456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醫療機構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