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在台灣媒體的渲染下,「葉克膜」已被神化成有起死回生的效力,甚至被誤認為是名醫「葉醫師」的名字。其實ECMO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俗稱葉克膜),又名體外維生系統,是用於支持心肺衰竭的一種治療方式。 |
|
臺大醫院第一例ECMO發生於民國83年8月11日,算是起步很早。但後來會蓬勃發展,則是另有原因。我原本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修的項目是「人工肝臟」,但回國後,當時外科主任朱樹勳教授的指令:外科有兩個重點,心臟外科和器官移植。而這兩項的交集就是心臟移植。因為朱教授是台灣第一例心臟移植的手術醫師,對這個項目的發展非常注意。
但是當時相關的技術仍然不成熟,每作一例,院內、院外甚至整個台灣媒體皆非常關注,又牽涉到各大醫院暗中較勁,攸關面子之爭。我負責術前術後照顧心臟移植病人,首當其衝。當時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暫時心臟功能的方法,使心臟移植能得到一個緩衝的時間,ECMO一兩次的嘗試,我就發現ECMO可使心臟移植立於不敗之地,術前若不能及時等到捐贈者,可暫時支撐病人。
移植術後,若移植的心臟不能立刻發揮功能,也可暫時支持循環,等待心臟恢復,甚至進一步尋找原因,加以排除校正。就算最後真的救不回病人,也不致於當場死掉,根本沒有機會去找出原因而失去下一次改進的機會。因為ECMO提供心臟移植很大的戰略縱深,除非實在是開刀過程太離譜,否則病人都還可再搶救回來。如此心臟移植可立於幾乎不敗之地,臺大的心臟移植才能逐漸板回劣勢而再超前。
所以ECMO在臺大醫院最初的發展是為了心臟移植的需要,而被外科部列為第一優先,得到人力、物力最大的支持,而迅速發展起來。ECMO也成為整個心臟衰竭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
表一:急性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 |
|
藥物治療: |
|
毛地黃、利尿劑、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張力素擷抗劑 |
|
乙-型阻斷劑 |
|
強心劑輸注(包括:腎上腺素、副腎上腺素、多巴胺、milrinone……等) |
|
前列腺素(PGE)靜脈輸注 |
|
一氧化氮吸入 |
|
|
機械性循環輔助器: |
|
主動脈氣球幫浦 |
|
葉克膜 |
|
心室輔助器 |
|
全人工心臟 |
|
|
手術: |
|
左心室減容術 |
|
外科心室恢復術 |
|
心臟移植 (包括正位心臟移植、異位心臟移植) |
|
肺移植 |
|
|
但隨著ECMO在心臟外科的普遍使用,從心臟移植、開心手術後心臟功能不佳,逐漸擴展到其他用途。幾乎任何需要短期心肺功能支持的病患,皆可使用ECMO。 |
表二:葉克膜之臨床應用 |
|
機械性循環輔助: |
|
開心手術後心因性休克 |
|
心臟移植前過渡使用 (ECMO 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 |
|
猛爆性心肌炎 |
|
心肌梗塞併心因性休克 |
|
任何可逆性的心因性休克 |
|
|
取代傳統的心肺體外循環: |
|
肺臟移植手術 |
|
胸主動脈手術 |
|
急性肺栓塞 |
|
無心跳者器官捐贈 |
|
氣道手術、氣道外傷 |
|
|
呼吸治療: |
|
嚴重氣喘 |
|
急性呼吸窘迫性 |
|
新生兒肺部疾病 |
|
|

因為臺大醫院廣泛使用ECMO於各種急性心肺衰竭病人,並不只限於某一種疾病,因此病人數量多,也因數量大,臨床經驗快速累積。目前已是全世界ECMO病例數第二大醫院(僅次於美國密西根大學附設醫院),甚至自2006年起,每年病人數已是世界第一。
圖一:成人的ECMO
|
表三:臺大醫院ECMO病例統計(1994~2007) |
|
新生兒肺部疾病 |
0 |
急性呼吸窘迫症 |
128 (44) |
肝臟移植手術 |
42 |
肺栓塞 |
12 (4) |
神經外經手術 |
4 |
無心跳者器官捐贈 |
26 |
其他 |
11 (5) |
|
|
|
|
|
|
|
機械性循環輔助 |
758 |
開心手術後心因性休克 |
327 (99) |
猛爆性心肌炎 |
60 (36) |
心肌病變 |
84 (31) |
急性心肌梗塞 |
149 (31) |
先天性心臟病 |
19 (4) |
敗血性休克 |
35 (3) |
肺高壓併右心衰竭 |
13 (2) |
心臟移植急性排斥 |
12 (3) |
其他 |
59 (14) |
|
總數:982 |
( )表存活數 |
|
|
 |
 |
圖二:小兒ECMO |
圖三:嚴重病人,使用兩台ECM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