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部主治醫師 吳冠彣 | |||||||||||||||
| 兒童活潑好動,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奔跑或運動不慎跌倒受傷。當孩子突然大哭、無法活動肢體時,家長往往擔心是否骨折,甚或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育。常見的受傷情境包括:遊樂場、騎單車或滑板車摔倒,甚至車禍造成嚴重創傷。雖然這些骨折看似驚恐,但只要儘早就醫,依照醫師建議選擇合適的治療,因兒童骨骼癒合力強,多數都能順利康復。本文章將協助家長了解兒童骨骼的特性、骨折後的應對方式與治療選擇,術後照護與復健,希望幫助孩子在安全、正確的醫療照護下健康成長,重拾自信活力。 兒童骨骼的特性與骨折風險 兒童的骨骼與成人堅硬的骨質相比,兒童骨骼較柔軟有彈性。因骨質尚未完全鈣化,較小的外力就可能造成骨骼彎曲或骨折。根據研究顯示,在18歲以前,約有50%的男孩與30%的女孩會經歷至少一次骨折。幸運的是,相較於成人骨折往往需3~6個月癒合,兒童通常僅需4~6週即可癒合,且石膏固定時間也大多在3~6週內,顯示出兒童骨骼強大的修復與塑形能力[圖一]。兒童骨骼骨膜較厚、含豐富膠原蛋白,這些都是促進癒合的有利條件。不過,兒童骨骼兩端存在尚未閉合的「生長板」,這是控制骨骼長度與形狀的重要部位。一旦生長板受損,可能造成骨骼彎曲、手腳長短或關節變形等後遺症。因此,若懷疑骨折波及生長板,需由專業醫師詳細評估與追蹤治療,以確保孩子未來的正常發育。 
 兒童常見的骨折型態 
 生長板骨折 Salter Harris分類法 生長板是位於兒童長骨兩端的特殊軟骨組織,負責控制骨骼的成長方向與長度。與具有緩衝作用的成人關節軟骨不同,生長板是透過軟骨細胞的分裂與增生,逐漸推進骨骼的延長與發育。隨著青春期的到來,生長板會逐步鈣化並最終閉合,意味著骨骼生長趨於成熟。通常,女孩的生長板在約14歲左右閉合,男孩則多在16歲左右結束骨骼成長。生長板骨折(physeal fracture)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一系列骨骼生長與關節發育的後遺症,故了解其受傷分類與處置原則至關重要。 
 兒童肢體骨折基本處置 
							當孩子疑似發生骨折時,家長應進行正確的初步處置,以減少疼痛與進一步傷害。骨折初期最重要的是「不移動受傷部位」,若懷疑手臂或鎖骨骨折,可使用三角巾或毛巾將手臂懸吊固定;如為下肢骨折,則應讓孩子平躺,並以布條或毛巾將雙腿固定,防止患肢晃動。可用冰袋包覆毛巾,對骨折處進行冰敷,每次約10~15分鐘,有助於減緩腫脹與疼痛。等待送醫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是否出現緊急徵象,例如:骨折部位明顯變形、骨頭刺出皮膚、局部皮膚變色或感覺異常(如麻木、無力)。這些可能是開放性骨折或合併神經血管損傷的表現,應立即送醫緊急處理。切記,骨折初期切勿推拿、按摩或施力復位,以免導致更嚴重的傷害。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妥善固定、冷敷、抬高患部並儘速就醫,由專業醫師進行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兒童骨折什麼情況下需要手術? 
							多數兒童骨折可透過非手術方式治療,例如石膏或簡單的外固定,因為兒童骨骼具有良好的再生與重塑能力。然而,並非所有骨折都能自然癒合。當骨折型態較為複雜或伴隨其他併發症時,便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兒童骨折術後的石膏護理與復健指引 兒童骨折無論是否有接受手術,多數情況仍需依照醫囑進行石膏固定與階段性復健。良好的照護有助於骨骼順利癒合、預防併發症,並協助孩子恢復活動能力。 石膏護理注意事項 
 術後復健與日常恢復 
 石膏拆除後的注意事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