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部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物理治療師 劉香吟 |
|||||
在育兒過程中,許多家長都有一個共通的經驗:孩子學會走路後,總是跌跌撞撞,走沒幾步就跌倒,有時甚至毫無預警地撲倒在地。雖然這些「小摔跤」通常不會造成嚴重傷害,但也會讓父母擔憂:孩子是不是協調能力不好?是不是發展落後?是不是需要就醫檢查? 動作發展的自然歷程:從爬行到穩走需要時間 根據兒童發展里程碑(developmental milestones),大部分孩子會在9~12個月之間開始扶站,12~15個月左右開始嘗試獨立行走,但真正穩定走路往往要等到18個月甚至更晚。在這個學步期(toddler stage),孩子的身體還在「校準」中,包括:平衡感尚未成熟、肌肉力量與控制能力不夠、視覺與前庭系統尚未完全整合、腳掌小肌肉抓地力不足、視動協調差等,所以跌倒是這個階段的「常態」,就像大人學騎腳踏車一開始也會搖搖晃晃。 神經系統與感覺統合的角色 更深入來看,走路這個動作雖然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大腦、脊髓、小腦、感覺神經和肌肉協同合作的結果。
注意力與感官分心:邊走邊看容易出事 小孩天生好奇,看到一片葉子、一隻貓或是陌生人,就可能轉頭分心。這時候,他們很容易忘記腳下的路,跌倒自然發生。這與大腦的「抑制控制」(inhibition control)有關,年幼孩子大腦的分工尚未成熟,無法同時兼顧安全與探索。 外在環境與穿著因素 除了身體與神經系統的因素,環境與穿著也扮演關鍵角色。
心理因素與自我控制能力 別忽略孩子的心理狀態與跌倒之間的關係。有些孩子走路穩,但「故意跌倒」或「經常跌倒」,這可能和他們的情緒、注意力、甚至行為需求有關。
何時該擔心?觀察是否有異常跡象 雖然大多數小孩跌倒屬於正常現象,但以下幾種情況,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跌倒是學習的一部分 孩子常跌倒,並不代表他們「笨拙」、「不會走路」或「發展遲緩」。那是一種正常的學習過程,一如我們學騎車會摔、學寫字會歪。孩子跌倒時不需要過度反應,以中性持平的態度回應就可以了。如果環境安全無虞,可以請孩子自己爬起來。若孩子耍賴哭鬧硬是不起來,可以用自然的生活情境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例如說:「趕快站起來,你看車車已經快來了,我們不是要一起去搭捷運嗎?」增加孩子自己站起來的動機。如果跌倒的狀況經過一段時間仍沒有改善,建議可以到尋求專業評估,例如:小兒科、復健科或是物理治療師諮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