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主任 張博鈞 | ||||
健全的齒列與口腔健康除了是提供有效咀嚼食物獲取營養的基石、維持顏面美觀的要件外,也可降低罹患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問題、甚至失智症等的風險。然而根據衛福部「2015-2016年度成年與老年人口腔健康調查」,臺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0.48%,其中呈現中重度牙周問題須積極治療者約占五成,也是成人缺牙的主因之一,顯見牙周病防治實屬國人重要的健康議題。 牙周病的成因與分類 牙周病泛指支持牙齒的周圍組織(含牙齦、齒槽骨、牙周韌帶、與牙骨質)病變,主要成因是細菌感染所致。牙周致病細菌透過牙菌斑(俗稱牙垢)與牙結石附著於牙齦邊緣的牙根表面,分泌毒素誘發免疫反應與發炎因子釋放,進而導致炎症反應造成組織破壞。根據其侵犯程度又可進一步分為,如下:
牙周病的診斷與治療方式
牙周病科醫師根據臨床與放射線學兩個面向的檢查結果來進行牙周病的診斷。在臨床檢查的部分,除了主觀症狀(如牙齦紅腫、出血、或咀嚼疼痛)外,牙周病科醫師會使用器械如牙周探針,針對牙周囊袋深度、附著組織喪失、牙齦萎縮量、角化牙齦寬度、牙齒動搖度等臨床指標施行全口牙周檢查,並進行咬合評估;放射線檢查則關注牙齒周圍齒槽骨缺損嚴重程度及型態。在部分較嚴重或頑強的牙周病症,也可能會輔以如致病菌叢檢測或免疫血液學檢查得到更精確的診斷與治療判斷。
牙周保健
日常生活中可透過下列方式維持牙周健康、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