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專欄

:::
守護特需孩童的牙齒健康:從居家潔牙、看牙挑戰到牙科全身麻醉
內容下載:

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 沈智慧

 

為特殊需求兒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Health Care Needs, CSHCN)提供牙科照護,是一項富挑戰的任務。這些孩子常因生理、認知或感官因素,面臨日常清潔困難與看牙障礙,導致口腔健康風險增加。但是也有許多的孩子,經過反覆的練習,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長大後擁有一口潔白漂亮的牙齒。


居家口腔清潔技巧:從生活中落實預防

居家口腔清潔不僅是預防口腔疾病的第一道防線,更是幫助特殊需求兒童熟悉口腔接觸、進行看牙去敏化(desensitization)的起點。每日的刷牙、張口、口腔接觸,不只是在清除牙菌斑,也是在讓孩子習慣他人觸碰嘴巴、使用器具、張嘴配合的過程。對許多自閉症或感官敏感的孩子而言,這樣的習慣培養,將有助於日後順利看牙與接受治療。而對特殊需求兒童而言,口腔保健的三大原則為:使用氟化物、有效清除牙菌斑、控制飲食中的致齲性。

  1. 氟化物的正確使用
    氟化物是預防蛀牙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之一。針對特殊需求兒童,建議選用氟濃度至少1000 ppm的牙膏,並根據年齡與吞嚥能力調整使用量:
    對於未滿3歲的兒童,應使用米粒大小的含氟牙膏;對於3至6歲的兒童,應使用豌豆大小的牙膏量刷牙。每天至少刷牙兩次,尤其以睡前刷牙最為重要。
    雖然不建議6歲以下兒童使用漱口水,但是因為一部分特殊需求兒童可能無法充分吐出,對於因吞嚥困難或對牙膏泡沫/味道敏感的兒童,可改以牙刷沾取含氟漱口水來刷牙,或是刷牙後再以紗布抹去泡沫。
  2. 善用工具與調整姿勢技巧以達到有效的清潔:
    為協助特殊需求兒童達到有效的口腔清潔,照護者可以透過調整工具與姿勢來提升效率與孩子的接受度。當牙齒逐漸長齊後,建議每日使用牙線清潔牙縫,預防鄰接面蛀牙。針對常見困難如過度緊咬、刷牙嘔吐反射等,可使用張口棒協助張口,或刷牙前空腹操作。
    對於無法獨自配合的嬰幼兒或感覺敏感的孩子,可採用膝對膝(knee-to-knee)姿勢、十字固定法,或以棉被包裹的方式來穩定頭部與身體,讓清潔過程更順利。肢體活動受限的孩子,則可以善用電動牙刷,減少刷牙所需的手部技巧與力氣提高清潔效率,或搭配握柄輔具或加粗手柄、改造手動牙刷彎曲角度等,讓照護者更方便操作。
    另外,建立潔牙常規,每天固定在相同時間與地點刷牙,搭配孩子喜歡的物品或視覺輔助工具(如社交故事、計時器、APP等),可減少焦慮並幫助養成習慣。
  3. 飲食習慣調整:
    飲食習慣調整對於降低兒童齲齒風險至關重要,齲齒的發生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及頻繁攝取密切相關。為有效預防齲齒,建議盡可能將含糖或澱粉的食物與正餐一同食用,避免使用甜食作為獎勵,將點心時間限制在特定時段(建議每天少於2次),避免含糖飲料,並於餐後和零食後刷牙。

看牙挑戰與因應方式

  1. 看牙挑戰:
    診間的強光、高速牙科器械的噪音、口腔內器械的觸覺、材料氣味,以及牙科椅的傾斜動作,都可能引發兒童強烈的感官不適,感官超載會導致過度反應或行為退縮。
    此外,自閉症兒童在理解指令或表達需求上可能存在障礙,這會影響他們對「告訴-展示-操作(tell-show-do)」等傳統行為引導技術的配合度,造成溝通困難。
  2. 居家事前準備與居家適應
    熟悉化與減敏,家長可在就診前在家中反覆閱讀講解看牙的過程,事前熟悉看診流程,臺大醫院特殊需求牙科示範中心也有製作「小俊看牙記 --- 臺大特需牙科就診紀錄」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7ucpZjHu4XM),透過孩童看診的視角了解看牙的過程。(看更多…
    事先向家長了解兒童的溝通模式,詢問孩童偏好方式,透過播放孩童喜歡的音樂或影片,將看牙過程分解成小步驟,從最簡單的動作開始,逐步引導兒童配合,使特需兒童透過逐漸熟悉診間的環境,也有助於提升看診的成效。
    研究顯示,Papoose board保護板可以作為提供深層觸覺壓力(Deep touch pressure)輔助設備,透過增加自主神經系統(ANS)中副交感神經活性,減輕身心障礙患者的焦慮感,保持鎮定與穩定的效果。同時,有效協助醫療人員面對不合作或焦慮的病患,並降低在執行醫療處置時的困難與風險。
  3. 定期塗氟預防蛀牙:
    政府目前提供持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兒童與成人,每三個月一次由牙醫師進行的塗氟補助。這項預防性服務可以有效強化牙齒琺瑯質、減少蛀牙機率。尤其是對於配合度較差、清潔困難的個案,定期塗氟也是維持口腔健康的基本防線,隨著定期回診次數增加,也可以讓孩童更加熟悉牙科環境,降低緊張感,發現齲齒時,即早安排牙科治療。

全身麻醉牙科:適應症與安全性說明

當面對極度無法配合、口腔狀況嚴重或需進行多項複雜治療的兒童,全身麻醉牙科可能是必要選項。當然,並非「看牙困難」就一定需要全麻,醫師會根據風險、效益與替代選項與家屬共同討論。麻醉前會進行評估(ASA分級)、必要的檢查(如心電圖、胸腔X片、抽血檢查),術中由麻醉醫師全程監控呼吸與血壓,術後則安排恢復室觀察,等到清醒並無異常後才會返家,遇到特需孩童疾病較為複雜時,基於安全考量,也可能需安排術後住院留觀,確認病情穩定後再行出院。


結語

為特殊需求兒童提供高品質口腔照護是一項綜合性任務,需要醫療團隊、家長與兒童共同努力。透過感官友善的環境調整、溝通、循序漸進的行為引導,並在必要時安全地運用藥物管理,為這些孩子創造更積極、更有效的牙科就醫過程,建立他們終身的口腔健康習慣與生活品質。

看更多…

  1. 臺大醫院特殊需求者牙科 介紹影片
    https://youtu.be/TK241YiOTrQ
  2. 臺大醫院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 環境簡介
    https://youtu.be/6NnEnJvfcTQ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