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部主治醫師/教授 劉志銘 |
||||||
35歲的工程師林先生,近半年來反覆感到上腹悶痛,夜裡常因腹痛驚醒,甚至出現黑便。他原以為只是壓力大或飲食不規律所致,便自行購買成藥服用,但症狀始終未改善。直到公司健檢發現他有輕度貧血,經轉介進一步接受胃鏡檢查後,才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圖),並合併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這次診斷與治療,也成為他開始正視消化系統健康的關鍵轉捩點。
其實這樣的案例並不罕見。在臺灣,成人幽門桿菌感染率約為三成,而它正是造成消化性潰瘍與胃癌的主因之一。若未及早診斷與治療,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消化性潰瘍的成因與症狀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或十二指腸黏膜遭胃酸侵蝕後形成的潰爛病灶,主要成因為幽門桿菌感染或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止痛藥)。常見症狀包括上腹悶痛、空腹或夜間加劇、進食後緩解。部分患者無明顯症狀,特別是長者、糖尿病患者或長期服藥者。 若潰瘍未妥善處理,恐引發出血(如吐血、黑便)、穿孔(急性腹痛、發燒)或胃出口阻塞(嘔吐、腹脹、食量減少等)。 幽門桿菌:胃裡的致癌細菌 幽門桿菌是一種能在強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它會引起慢性胃炎,進一步造成潰瘍,甚至演變為胃癌。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4年即將其列為第一類致癌因子。研究顯示,超過九成的非賁門胃癌與此菌有關。 如何檢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 臺大醫院提供多元檢測服務,包括無痛胃鏡(可直接觀察病灶並採樣檢測細菌)與非侵入性檢查(如碳13尿素吹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其中吹氣試驗與糞便抗原檢測,皆可用於初診與除菌後的追蹤。而血清抗體雖可用於初步篩檢,但無法判斷是否為現症感染。
治療幽門桿菌:別讓潰瘍反覆上身
一旦確診感染幽門桿菌,建議接受7至14天的除菌療程,常用方式為三合一或四合一治療,包含抗生素、鉍劑與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除菌可使潰瘍復發率從超過五成降至一成以下,並降低胃癌風險。 潰瘍治療與後續追蹤同等重要
除了除菌,潰瘍本身的治療也不可忽視。PPI為目前最有效的藥物,療程約一至兩個月。若潰瘍源於藥物,應改用副作用較少的替代藥,並搭配胃藥保護。 預防胃癌,從「菌」根做起 根據臺灣多地推動的社區計畫,幽門桿菌除菌不僅能有效降低胃癌發生率,也可結合大腸癌篩檢,提高民眾參與率。例如彰化縣的「二合一糞便篩檢」計畫,同時檢測糞便潛血與幽門桿菌,結果顯示胃癌發生率減少21%、大腸癌死亡率降低28%,是一項具成本效益的公衛策略。 臺大醫院提供下列的相關醫療服務
如您或家人有胃部不適、曾罹患潰瘍,或有胃癌家族史,可至臺大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胃腸肝膽科)門診,由專業醫療團隊為您安排最合適的檢查與後續照護。 結語:從一隻細菌開始,打開預防消化性潰瘍與胃癌的第一扇門
林先生在接受除菌與潰瘍治療後,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他感慨地說:「沒想到一隻細菌會帶來這麼大的健康風險,幸好及早發現,也及時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