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十大癌症中,又以大腸直腸癌每年的新增人數高居第一位,大腸直腸癌可以說是國人健康的頭號潛在殺手。
大腸直腸癌是十大癌症每年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原因是什麼?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國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現代人由於工作忙碌,「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人口增加,而外食的選擇來源主要是動物性脂肪如牛排、大魚大肉、油炸食物以及速食等而缺少蔬果,這些都是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另方面由於現代人多忙碌於工作加班,以致沒有時間安排運動或是養成運動的習慣,因為固定的運動可以提升體內的代謝狀況並增加脂肪與熱量的消耗,可以減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
為什麼肥胖是大腸直腸癌致病的危險因子?
肥胖與癌症的關係,肥胖體型除了先天的體質因素外,應該要去思考的是形成肥胖的生活型態是什麼。造成肥胖的原因不外是「多吃少動」。現代工商社會的發展,造就了廣大的上班族,上班族長期埋首於辦公桌前或是電腦前,若疏於運動,加上經常外食,蔬果攝取不足等原因,於是就造就了「中廣」身材,其實形成肥胖的原因跟前述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有很多是重疊的,所以保持苗條身材不只是美麗好看,還可以帶來健康喔!
大腸直腸癌發生年齡越來越年輕?原因是什麼?
飲食西化及生活型態的改變都是造成大腸直腸癌發生年齡越來越年輕的原因。飲食西化包括速食的盛行、油炸食物以及牛排等動物性脂肪的攝取等,而生活型態的改變則包括熬夜、上班族久坐辦公室等。
透過哪些早期篩檢方法可以及早得知有沒有罹患大腸直腸癌?
大腸鏡:
檢查效果最好,但需至醫院安排大腸鏡檢查,也必須事先進行清腸準備,較費時,成本較高。
糞便潛血檢查:
也有很好的篩檢效果,現在國民健康局也在鼓勵民眾踴躍作糞便潛血的篩檢,凡是超過 50 歲的民眾,記得每 2 年做 1 次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直腸癌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希望民眾透過早期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根據歐美大規模的研究顯示,以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直腸癌確實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不過檢查呈現陽性請務必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因為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者有三至四成在大腸鏡檢時會發現腺瘤性瘜肉或惡性腫瘤。
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症狀為何?
大腸直腸癌跟很多的癌症一樣,早期幾乎沒有什麼自覺症狀,常見的大腸癌症狀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等,一般如果是因為大腸直腸癌而出現以上症狀時,已經是大腸直腸癌的第三期了,所以只能靠篩檢及定期檢查來早期發現。
大腸直腸癌的分期症狀與治療方法
由大腸瘜肉(腺瘤性瘜肉)發展到大腸癌,一般需時 5-10 年的時間,此一階段稱為癌前病變,在這個階段多半可以用大腸鏡切除瘜肉。
第 0 期:侷限於腸黏膜,目前的技術也可以用大腸鏡切除。
第 1 期(侵犯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無淋巴腺轉移)及第 2 期(穿透肌肉層進入漿膜層,無淋巴腺轉移)主要是腹腔鏡手術或是一般開腹手術,少部分第 1 期病灶可以以大腸鏡切除。
第 3 期:指癌細胞已轉移到附近淋巴腺,除手術治療外,另還需輔以化學治療。
第 4 期:指已發生遠端轉移,治療方式為化學治療或是標靶治療。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
在這裡引用一篇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 2010 年 10 月 26 日刊登的「Following healthy lifestyle could cut colorectal cancer by 23%」的研究結果與民眾分享,這個研究追蹤 10 年 57,053 位 50-64 歲中老年人,調查飲食、運動、抽菸、喝酒,以及腰圍五大因素對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結果發現如果能遵守下列五項其中一項,即可減少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做到越多降低的風險越多。
第一:每天運動 30 分鐘。
第二:男性腰圍控制在 102 公分 :女性腰圍控制在 88 公分。
(註:以上為西方人的建議值;東方人則男性建議控制 在 90 公分,女性控制在 80 公分)
第三:不抽菸。
第四:不過量飲酒。
男性每週低於 14 份,女性每週低於 7 份。
(註:此一研究針對西方社會生活型態大規模研究,對於此項因素醫師認為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
第五:清淡飲食。
每天吃 600 公克以上的蔬果、每週小於或等於 500 公克的紅肉或加工肉品、每天多吃富含纖維食物(超過 30 公克纖維),每天攝取脂肪小於總熱量的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