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消化科主治醫師 邱郁淳 |
|||||
15歲的國中生佳佳(化名),升上國九後非常認真念書,當感到課業壓力時她喜歡吃些甜食喝喝飲料舒緩心情。隨著會考逼近,她的讀書時間逐漸拉長也越念越晚,有時候功課實在太多了只好吃完宵夜再繼續奮鬥。最近2個月媽媽發現她口氣很重,看過牙科後確認沒有蛀牙。佳佳覺得最近喉嚨常會熱熱卡卡的,有時吃完東西會感到反胃作嘔,因此變得不太敢吃飽,體力也因而變差。媽媽以為她是青春期愛漂亮節食而念了她一頓,佳佳委屈的說:「我最近喉嚨常覺得卡卡的,有時候上腹部熱熱脹脹的有點噁心。」媽媽心想不對勁,趕緊帶她到小兒消化科就診。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症(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內容物(特別是胃酸)反流至食道的現象。當這種逆流頻繁發生,逆流的胃內容物及胃酸造成食道黏膜損傷而引發症狀,因而構成「胃食道逆流症」。 青少年的胃食道逆流症不一定是「火燒心」 雖然成人的胃食道逆流症常以胸口灼熱為主訴,但青少年的表現更為多樣化且常不典型,容易被輕忽。青少年的胃食道逆流症可能出現的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火燒心與口中泛酸感;但更常見以非典型症狀表現,包含上腹脹或痛、噁心嘔吐、吞嚥不順、喉嚨異物感導致清喉頻繁、口臭、慢性喉嚨痛、慢性咳嗽(尤其夜間)、聲音沙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嚴重情況時甚至可能出現帶血絲的嘔吐物、吞嚥困難、食慾不振或貧血等。 胃食道逆流症在青少年的發生率與相關風險因子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與歐洲兒童胃腸肝膽學會的研究,胃食道逆流相關症狀在青少年族群中的盛行率估計為8~25%,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亞洲地區受飲食西化與肥胖問題影響,也有增加的趨勢。臺灣本地的研究顯示,在中學生中出現「至少每週一次火燒心或口中泛酸」的比率達到約10%左右,其中肥胖學生與作息不規律者風險更高。 何時需要進一步檢查?
當青少年的胃食道逆流症出現以下任一情況時,請至小兒消化科就診,醫師將就病人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以確實釐清病情,及作為制定治療方案的參考,包含症狀持續超過8週、使用一般藥物治療(如制酸劑)無效、出現體重下降、吞嚥困難或疼痛、消化道出血(吐血、黑便)症狀、貧血或實驗室數據異常、合併氣喘、慢性咳嗽或夜咳等。進一步的檢查除了能釐清病情以便對症治療,也可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預防與治療
預防重於治療,建立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是預防胃食道逆流症的要件,亦是成功治療與避免症狀復發的關鍵。在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上應注意規則飲食避免過量進食、健康飲食減少高脂辛辣過多的精緻碳水類食物及碳酸飲料、飯後避免立即躺臥、晚餐與睡眠至少間隔2小時、維持理想體重等,減壓與規律作息更是青少年治療時很重要的一環。
胃食道逆流症不專屬於成人,青少年也可能深受其害。從口臭、喉嚨卡卡到胃灼熱甚至食不下嚥,這些看似小症狀其實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根據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期的胃食道逆流症狀是成人期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的危險因子,許多成人患者回憶起童年時曾有胃灼熱與吞嚥困難的症狀。流行病學資料也顯示,長期的胃食道逆流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因此,當兒童或青少年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積極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並預防未來出現併發症。及早發現、及早就醫、配合治療並積極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遠離不適與避免併發症,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