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專欄

:::
一起來想想,我們如何回應孩子的心情?
內容下載: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洪家暐

 

我們常常聽到「情緒價值」這個詞,在教養過程中,情緒價值究竟是什麼?是孩子犯錯時完全不責備嗎?是孩子一抱怨,我們就表現得比他還誇張嗎?或者是,只要孩子情緒一來,我們就無條件滿足他的需求?

如果這些都讓人覺得不太對勁,那麼,真正的情緒價值到底應該是什麼?
情緒的回應,如何帶來促進孩子的成長與茁壯的價值呢?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孩子在發脾氣,或是因為一點小事就嚎啕大哭,當下也許我們的直覺反應是:「這麼小的事,怎麼這麼大反應?」

當我們說:「別哭了,沒什麼好難過的!」孩子可能會安靜一點,或覺得不能哭了;而當我們說:「你不去想就好」、「你這樣做就好!」孩子可能暫時轉移注意力到解決問題上,憋著去做下一件事。

這些都是面對情緒與生活的方式。不過,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可以發自內心的愛自己、接納自己的各種感受時,有能力珍惜並面對自己的感受,我們可以如何做?


小美是國小三年級的孩子,這天她放學回到家,臉上帶著委屈的神情,鞋子一踢就坐在沙發上,眼眶泛紅。
媽媽看到她的樣子,問:「怎麼了?」
小美悶悶地說:「今天同學說我作弊,我沒有,可是老師沒有幫我講話……只說如果有看到再說。」

場景一:

回家後,小美低頭跟爸爸媽媽說了自己的感覺,
爸爸說:「你就是太敏感了,你沒做就不用想太多。」
媽媽嘆了口氣:「唉呀,這種事情不要放在心上,過幾天大家就忘記了。」
小美皺著眉頭:「可是我真的沒有……。」
「沒事的,趕快去寫功課吧!」媽媽轉身繼續忙碌。
小美低著頭走回房間,心裡想著是不是我真的太小題大做了?以後這種事,還是不要說好了,在悶悶不樂中,默默地回去自己的房間。

場景二:

爸爸說:「沒事啦,老師沒那個意思,他也沒罵你不是嗎?」
看到小美依然低著頭,媽媽於是問:「你真的很在意這件事,你是覺得很委屈,因為你沒有作弊,卻被誤會了,對嗎?」
小美點點頭,眼淚掉了下來:「對啊……我跟老師說,可是老師沒有理我……。」
媽媽拍拍她的背:「被誤會真的很不好受,特別是當你說了也沒人聽的時候。」
小美落淚地問:「那我該怎麼辦?」
爸爸這時候說:「還是明天有沒有機會跟老師再談一次?還是你希望爸爸陪你一起去?」
小美擦擦眼淚:「我想自己說,但我不知道怎麼說……。」
媽媽微笑:「那我們來練習怎麼說,好嗎?」

你覺得,如果平行世界的不同小美,長大後當有情緒的時候,可能會有什麼不同呢?




情緒調節是怎麼發展的?——從互為主體性談起

當我們回應孩子的情緒時,不只是安慰,而是幫助他們理解這些情緒從何而來。

孩子還是嬰兒時,他們的每一個哭聲,都代表著某種需求,可能是餓了、累了、不舒服,或是需要親近感。這時候,照顧者的回應模式,形塑了孩子對情緒的初步認知。

如果孩子哭了,大人立刻抱起來,溫柔地說:「你現在有點餓對不對?」然後幫助餵食與安撫,這些點滴的互動,孩子會逐漸感到安全,這份表達感受後的安全感,對於孩子而言可以相信:

「當我有感覺的時候,大人會注意到,而這些感覺可能是餓,而且感覺是可以被理解的與可以面對的。」

這種「被理解」的經驗,正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孩子透過大人的回應,學會感受自己的感受、認識會有的情緒,並發展出與他人連結的方式。

在嬰幼兒的時候,因為生理不適而表達情緒,相對容易被照顧到,不過隨著長大,一個人對於感受的認識越來越豐富,要面對與探索孩子情緒也變得更不容易,而如果孩子的情緒經常被忽略,或者被壓抑,他可能會內化成「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甚至在長大後,變得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習慣去認識他人的感受與狀態。

在心理學中,透過被理解、被回應,增進我們對自己和他人內在心理狀態的理解,這便是所謂的心智化(mentalization)。從中學習「我現在為什麼會這樣感覺?」、「別人這樣回應我,是因為什麼原因?」

當孩子在生氣、難過、害怕時,如果大人能夠幫助他們思考自己的情緒,而不總是單純壓抑或轉移,他們就會慢慢發展出接納、探索與為自己行動的能力。
舉個例子,當一個孩子因為輸掉比賽而感到沮喪時,有幾種可能的回應方式:

「不要難過,這沒什麼大不了的!」(調整對事情的想法,削弱情緒)
「下次努力一點,你就會贏了!」(將焦點放到未來)
「你現在有點難過,因為你真的很想贏,對嗎?」(確認情緒)
「輸掉比賽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還是你擔心別人怎麼看你?」(引導心智化)

並不是哪個方法絕對是對的或錯的,而是日常生活中,有機會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來自於什麼時,對於孩子表達、思考並調節自己的狀態有很大的幫助,減少孩子產生「我不應該這樣想」、「這沒意義,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或「我沒資格感到難過」的自我貶抑。

因此,可以共感並與他人互動,不僅培養情緒調節的基礎,也增進自我感受的探索與接納能力,影響他們未來在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以及面對困難的自我調適。

父母需要完美嗎?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可是,我有時候真的沒有耐心,每天的生活這麼忙,我真的無法每一次都做得這麼周到……。」

這是非常真實的感受,而不周到正是這世界的樣子。

孩子不需要我們每次都完美地回應他們的情緒,他們需要的是「有時候我們會搞砸,但我們願意試著去理解」的體驗。


心理學家Winnicott提出的「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概念,也適用於所有的父母。孩子不需要一個完美無缺的父母,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在大多數時候能夠理解他們,偶爾做不到時,願意去修復關係的父母。

當我們發現自己可能回應得不夠好時,也可以對孩子說:「剛剛媽媽有點急,沒有仔細聽你說,你可以再告訴我一次嗎?」

這樣的行為,也是一種教學,讓孩子學到:
情緒的交流是可以修正的,人際互動是可以調整的。

而這個過程中,對於大人而言,也是個成長的機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提醒所謂的關係不是毫無錯誤,珍貴的是理解與修正的歷程,幫助自己與孩子一起成為能接納自己的人。

讓孩子的情緒,被好好對待

每個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不同,有些孩子敏感細膩,有些孩子活潑直接。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在透過情緒,與我們建立連結。

當我們回應孩子的情緒時,我們不只是當下讓他們好過一些,而是認真的希望他可以好好善待自己。

如果家中,孩子可以培養出理解、表達、調整情緒的能力,未來面對職場壓力、感情問題,或親子關係時,都更容易去理解自己,而不是壓抑或爆發。

我想,幫助孩子跟自己與他人建立更深的連結與認識,讓他未來的生活裡,願意面對挫折,不懷疑自己,帶著這份穩定與韌性前行,是一份可以跟著一輩子的珍貴禮物。

下一次,當孩子因為一件「小事」哭泣時,也許我們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我可以提供什麼,讓他可以跟自己的感受相處,然後學習怎麼面對?」

我們不需要完美或當個總是能幫他解決問題的大人,有時候稍微深呼吸一下,多停留一秒鐘或幾個好奇,自己跟孩子就開啟了探索與表達與自己的可能,孩子也有了感受到被理解的機會。

 

網頁分享:噗上plurk 推到twitter 分享至facebook